美发店名字大全时尚有内涵,美发店名字大全时尚有内涵2023

美发店名字大全时尚有内涵,美发店名字大全时尚有内涵2023

理发是解放后时兴的叫法,上海人习惯将理发叫剃头,剃头的叫法可能始于前清。在明以前,因为头发是父母给的,所以不能随便剪掉;到了清以后,男人头顶上的头发,前一半必须剃光(后一半要留下结成辫子,像一条猪尾巴一样拖在身后),所以才叫“剃头”。女子从来不需理发,民国以前有专门以梳头为职业的女人,被称为梳头阿嫂。一直到民国以后才时兴剪短发,时髦的女子开始上理发店烫发,烫发后发型能够维持的时间不长,如果洗头的话,原来的造型消失得就更快。为了恢复原来的造型,于是就需要经常到理发店去“做头发”。

五十年代,所有理发店门前都挂有理发的价目表(大约是由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按甲,乙,丙,丁等级定价,男宾女宾的价目是分列的,价目的类别分得很细,由洗头,剪发,吹风,修面等组合而成。小孩子剪发加洗头大约只要两角五分,基本上相当于看一场电影的钱。大人全套(加上修面,吹风)最多也就四,五角钱。

小孩心目中理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开始都要坐在大人腿上,大人还时时地督促他头不要乱动。第一次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后脑勺(反射),并因理发室两边的镜子,造成镜子里人的头从大到小无穷无尽(来回地反射)而好奇。洗头用的肥皂水(那时还没有洗头膏)是绿色的,大概是他们自己配制的,因为肥皂水流进眼睛很痛,所以看到它就害怕,洗头时不像成人那样面对洗盘低下头就可以,而要由大人抱着,将头朝天,这样可避免水流入眼睛。长大后慢慢自己进理发室理发了,记忆中理发店生意很好,常常需要等候,所以在所有的理发店里总有几个空椅子,给等候的客人坐。于是像《三毛学生意》里那样,老板会客气地让客人们看看隔夜的报纸。家里不订报纸的人可以在此一饱眼福。有时候不自觉的客人会抢先坐到理发椅子上去,所以小孩子在等候的时候最好按序坐位子。有一次理发时我戴的一顶新帽子被前面的一个人走的时候错戴了。到我理完发临走时,才发现新帽子变成了旧帽子。我小时候胆子小,不敢与老板评理,只得自认晦气。回到家里还被大人训了一顿,那天心里受到莫大的伤害,至今难忘。

女子理发大概有剪发、洗头、烫发,还有做头发等项目。记得我妈妈和姑姑们一年大概就只上理发店烫两,三次头发。“做头发”,是请理发师,不通过烫发器,用电吹风,把已经变直的头发用梳子和吹风机再整修一遍,当然没有烫发牢固,一般是为了一次做客应付场面的需要。每到春节前,烫发的人很多,要等一个下午,甚至到晚上。每次我都跟着她们出行,看着她们烫发的全过程。那时有两种烫发方法,一种叫电烫,就是将头发一束一束有序地卷在卷发器上,到头上的头发全部都卷好,再请客人的头伸到一个巨大的鸡蛋壳外形的烫发罩里烘烤,烘烤前还要在头上罩一块毛巾,估计是为了防止把头发烘焦,接着把卷发器拆去,再用木梳、吹风机,将头发梳理,做出各种造型,烫发的全部过程才完成;还有一种叫水烫,是挂在天花板上的,上面有几十个下垂的电线夹子,师傅将卷好的发圈一束一束头发用电夹子夹好,然后打开电源,夹子就会发热。这两种烫发设备现在已经难以见到,而改用了化学“冷烫精”(因为不再需要加热,所以确切讲应该叫"定型剂")。烫好头发后,师傅就将发卡拆下,然后把卷起来的头发拉松,再用电吹风和钢丝发梳做出各种造型(如长波浪,短波浪等),曾经风靡一时的“油条式”,传说是京剧演员周信芳的妻子裘爱琳女士的发明。

六十年代,德国电影《柏林情话》中女主角的发型,轰动了上海滩,一时间这种发型马上在大街上就流行起来。后来又流行过狮子头,爆炸式,文革后又流行起蘑菇头等等。只有男士的发型几乎是几十年不变。当年理发店(一般都由扬州人学做这个行业)还有两种特色服务,就是掏耳朵(挖耳朵)与垂背(敲背),捶背时手心是空心的,所以会发出类似于垂鼓的声音。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两项服务无异于一种享受,可惜文革以后也都逐渐失传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过去上海的理发店不是叫白牡丹,就是叫白玫瑰,好像都是一个师傅传授的。但是南京路上的高级理发店名字都不俗。它们中有新新,华安,南京和悦来。这些老字号的理发厅(公司),至今还在那里,受到老上海们的青睐。

前面的照片是解放后一家比较大的理发店,天花板上还挂着那种"水烫"的设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10102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