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起名有寓意的女孩,冯姓起名有寓意的女孩名字

柴登乡:位于东胜区西部,东邻罕台庙乡,西连泊尔江海子乡,南接漫赖乡,北靠达拉特旗高头窑乡。全境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呈不规划五角形,总面积24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柴登壕。辖7个村民委员会,5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柴登”,系蒙古语,意为“沼泽滩地”。明、清时蒙古人在此居住,以地貌特点取名。

白家壕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白家壕。该村白圪旦、刘家渠、呼家渠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放垦时,由神木的兰、王、白三氏迁此逐步形成的。苗家圪台、巴庆壕、大路壕、白家壕、小白家壕原属达拉特旗管辖。因白姓居多,取名白家壕。

白家壕:清光绪年间,白氏迁此形成村落,取名白家壕。

苗家圪台:放垦后,苗氏迁此形成村落,取名苗家圪台。

巴庆壕: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放垦后,王氏迁此形成村落。“巴庆”,系蒙古语“巴拉其格”,意为“泥泞”。

大路壕:清光绪年间,李氏从府谷迁此形成村落。因乌审旗通达拉特旗的大车道而取名。

小白家壕:清光绪年间放垦后,王氏从神木迁此形成村落。原通称白家壕,解放后为区分村社,取名小白家壕。

刘家渠:清光绪年间放垦后,刘氏从府谷迁此形成村落,取名刘家渠。

白圪旦:1950年新建村庄,因此地有一座小山呈白色,故得名。

呼家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放垦后,呼氏从神木七犋牛山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呼家渠。

折家梁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折家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放垦时,东北满族人赵氏随同垦务局副总办的大儿李惠荃来到此地,从此形成村庄。原通称柴登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因折姓居多,取名折家梁。

折家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折氏从布日都梁乡灶火壕迁此,形成村落。

侉子壕: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满族赵玉林随放垦人员占有一片土地,形成村落。赵氏是东北锦州人,清末皇族,清朝灭亡后不敢姓赵而改姓为陈,所以当地人叫陈玉林。人们称外地人叫“侉子”,故得名。

盐路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放垦后,刘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民国初,此地是神木、府谷通往杭锦旗的运盐路,故得名盐路壕(民国年间人们通常称二马路壕)。

单家村: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折氏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民国三十年(1941年)单氏从陕西迁此,取名单家村。

学校院:明清年间此处居蒙古人,通称柴登壕。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此处建起学校,解放前学校倒闭,许多村民在此建宅,取名学校院。

宗兑壕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学校圪台。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崔氏迁此逐步形成村落。“宗兑”,系藏语,意为“经选”。清末,一位叫宗兑的喇嘛在此居住,且地形低洼,故名宗兑壕。

学校圪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崔氏从达拉特旗耳字壕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宗兑壕。解放后,此地建有柴登壕小学,取名学校圪台。

台什壕:清光绪年间,府谷旅蒙商人袁生元在此设商号形成村落,取名袁生元壕。解放后,更名为台什壕。

袁生元壕:清光绪年间,府谷的袁生元在此地设立商号形成村落,故得名。解放后,更名为台什壕。1964年同台什壕分队,取名宗兑二队,1983年更名为袁生元壕。

杨儿圪堵: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杨儿子从府谷孤山迁此,当时通称台什壕。因杨儿子在此居住多年,取名为杨儿圪堵。

敖包壕:民国十五年(1926年)解氏从布日都梁乡迁此形成村落。明清代蒙古人在此壕附近的山丘上建了敖包以祭奠神灵,故名敖包壕。

朱家圪堵: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朱氏从神木迁此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宗兑壕。民国年间朱氏居多,取名朱家圪堵。

王家村:原通称宗兑壕。民国二十年(1931年)王氏从布日都梁迁此形成村落,取名王家村。

冯家圪台:冯氏从神木迁此形成村落,后来人们通称冯六圪台。解放后,取名冯家圪台。

白家圪堵:清光绪年间,白氏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白家圪堵。

柴登村民委员会:该村民委员会位于乡政府驻地。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崔、裴、杨氏迁此形成村落。

公路下畔: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马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1983年以公路为界,将公路南取名公路下畔。

武家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武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民国年间因崔姓居此,取名崔家豁子。解放后因武姓居多,改称武家壕。

二马路壕: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阎氏从陕西府谷县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清末,此处是神木、府谷通往杭锦旗的运盐路,因这段路仅可两匹马并行,故取名二马路壕。

上郭家村:此村清代通称柴登壕。民国年间,因郭姓居多,此村在坡上,故取名上郭家村。

公路上畔: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裴氏从萨拉齐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1983年以公路为界,将公路北取名公路上畔。

水库圪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氏从达拉特旗青达门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1958年此处筑有水库,以后人们通称水库圪旦。

扎尔格塔: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氏从神木迁此形成村落。“扎尔格”,系蒙古语,意为“胶泥”,以土质取名。

杨四圪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杨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民国年间杨四在此平台居住,以人名地形取名。

台什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冯家圪台。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的冯、郝、张氏迁此形成村落。“台什”,系蒙古语,元明时期蒙古官名,清代亦沿用。据《鄂尔多斯蒙古七旗地图》(1740年绘)载,此地南部山梁名为“台什”(来历不详)。

冯家圪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冯氏从神木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民国年间冯姓居多,取名冯家圪台。

后台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氏从神木迁此形成村落。解放后称为后台什。

郭家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郭氏从河南省迁此,当时通称柴登壕。民国年间郭姓居多,取名郭家沟。

前台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氏从神木迁此形成村落。解放后称为前台什。

边家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边氏从神木迁此形成村落,原称鸡盖沟。后因边姓居多,取名边家塔。

阿斯日沟: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张氏迁此形成村落。“阿斯日”,系蒙古语,意为“楼阁”,其周围地形为层迭状,以地形取名。

板旦梁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吕家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放垦时,府谷的严、刘等氏迁此形成村落。“板旦”,系蒙古语,意为“滚圆的山丘”,明清代蒙古人以地形取名。

吕家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吕氏从府谷吕家湾迁此,当时通称板旦梁。解放后吕姓居多,取名吕家梁。

板旦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氏迁此形成村落。

王家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氏从府谷大火盘迁此,当时通称板旦梁。后因王姓居多,取名王家坡。

严家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严氏从府谷严家凹迁此,当时通称板旦梁。解放后严姓居多,取名严家梁。

周家坡:原通称板旦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杨科子迁此,取名杨科子壕。民国年间,周姓逐渐居多,取名周家坡。

刘家圪堵:民国年间刘氏迁此形成村落。解放后因刘姓居多,取名刘家圪堵。

盐路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氏从神木迁此,当时通称公铁更壕,系蒙古语“公都呼木”,意为“深沟”。民国年间形成村落,此处是府谷、神木通往杭锦旗的运盐路,故得名。

崔家壕: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崔氏从府谷姜家峁迁此,当时通称板旦梁。民国年间崔姓居多,取名崔家壕。

阿如独瓜壕: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阿如独瓜庙,该庙于民国六年(1917年)并入巴音陶勒盖庙。放垦卖地时,赵氏从归化城迁此,形成村落。“阿如独瓜”,系蒙古语,意为“后宫殿”。此庙仿古代宫殿建筑而成,以庙名取名阿如独瓜壕。

城梁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城梁。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的呼、张等氏迁此形成村落。

城梁:清光绪年间霍氏迁此,民国初年形成村落。此地有汉代古城遗址,取名城梁。

文贡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解氏迁此,民国初年形成村落。“文贡”,系蒙古语,意为“神灵”,传说很早以前此地有株大神树。

问家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问氏迁此,当时通称哈达图。民国初年问姓居多,取名问家渠。

哈达图:清光绪三十五年(1899年)祁氏从府谷迁此,民国初年形成村落。“哈达图”,系蒙古语,意为石头多的地方。

张家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氏迁此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哈达图。民国初年张姓居多,取名张家渠。

阎家渠:清光绪年间阎氏迁此,当时通称哈达图。后因阎姓居多,取名阎家渠。

大路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呼氏迁此,当时通称哈达图。此地有通往杭锦旗的牛车大路,故取名大路渠。

内容摘自:《东胜市地名志》1987年。2000年,撤销东胜市,设立县级东胜区。

资料汇辑: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10102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