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最近在《论语》看到两个“怨”:
1.《论语?阳货》一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名。”
2.《论语?里仁》一一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我也认真看了《论语?朱子集注》中的相关内容,总感觉不对。


从朱熹集注可知,西汉以后的大儒名家所理解的“怨”即是“恨”。
凭直觉,将先秦典籍中的“怨”理解为“恨”,是南辕北辙谬之千里。
要理解“怨”的本义,先要理解什么是“夗”。

传统解读“夗”是从“夕卪”,这绝对是错的。
“夗”的本义是“一个人从背后拥抱另一个人”,表示两人的感情好。
所以,“夗”有“成双匹配”之意,又有“弯曲柔顺”之姿,故可引申出“美好”之感。
1.成双匹配的爱情鸟叫“鸳”;

2.古代帝王的园林叫“苑”;
3.女子的美好叫“妴”(yuan4)或“婉”;
4.两人相似(仿佛/好象)叫“宛”;
5.古人制作的一种食器,其器身和器盖完全相同或几乎相同,器盖翻下来即可当器身使用,比如簠(fu3)、敦(dui4),这种食器又可称为“盌”,是今之“碗”的古字。

综上,这些与“夗”相关的汉字是如此“美好”,谁能相信“怨”是“恨”?
个人确信:
1.“怨”是“人相拥、心相印”之范式,表意的是“相爱”,是“同心合力”。

2.“怨”的另一古篆正好是“人心合”之意。

3.“怨恨”本是反义字转折组词,表意的是“爱恨转折”、“因爱生恨”。但不幸的是,西汉以后的人误以为“怨恨”是同义字叠加组词,理解为“恨上加恨”,所以就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认知的“怨”=“恨”了。
4.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西汉以后的“怨”即是“恨”的用法,但在释读先秦典籍时必须切记“怨”本是“爱”一一是“心相印”一一是“同心合力”,否则就刚好是南辕北辙了。
回归上文所提到的《论语》节选,用“怨”本是“爱”/是“心相印”/是“同心合力”来解读试试。
1.《论语?阳货》一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名。”

个人释读:孔子跟弟子讲,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习《诗》,可以产生共鸣学会赞美生活,可以观察世事学会洞悉人心,可以掌握沟通学会与人相处,可以感悟爱情学会同心合力。还可以学到“迩(近)事父远事君”的人伦之道,以及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注:《诗经》里有很多歌咏爱情的)
2.《论语?里仁》一一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关于此句的释读,最早的据说是西汉大儒孔安国,此后的历代大儒们也都把注意力着眼于“放”是“放纵”还是“放弃”上,而“怨”一律理解为“怨恨”。
个人释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包括爱情婚姻、合作共事等,只有放下私利计较,摒弃私心杂念,在前行的道路上才会更加同心合力,从而行稳致远。
这是今天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讨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