莅职养畜场
蒋生俊
建场初期,灵武农场发展畜牧业底子薄,主要是设施条件差,粮食饲料短缺, 不懂养殖技术,没有养殖经验,更缺乏畜牧发展的繁殖母畜。
1954年,农场 年末存栏各类大小牲畜1956头/只,其中大牲畜458头。当年从市场购入 了各类牲畜 583 头,其中羊 274 只、猪 154 头,分别占年末牲畜存栏总数 29.8%、25.5%、34.1%。由于从市场上购买的猪和羊质量差、生长慢、死亡率 高,大量从市场购入的牲畜与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 当年畜牧业经营净亏损1.9万元。
入冬后天气空前寒冷,特别是12月28日 最低气温-28℃,地面最低温度-34.4℃,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农 场所栽3年生果树全部冻死,入冬以后的两次大雪,给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 带来了严重的“白灾”。
次年1月,为了改变农场畜牧业经营亏损及发展不利的局面,抗灾保畜, 农场决定从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饲养管理入手,成立了养畜场。我 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养畜场副场长,统管全场三个站的畜牧生产经营工作, 李凤孝同志任养畜场党支部书记,主管政治思想工作。
上年秋季,由于责任 不清,管理混乱,没有及时对1047只羊进行药浴驱虫,造成羊群疥癣蔓延流 行,羊只普遍营养不良,母羊产羔后无奶,羔羊饿死,羊虱连片,白羊变成黑 羊,冬季寒冷加之“白灾”,造成饥寒交迫,羊只乏弱不堪。开春后羊群移牧 东山坡草场,我与牧工同住帐篷,深入羊群,了解实情,抢救羊只,已是回天 无力,每天羊只死亡20多只,只能将死羊拉回,埋入果树下作肥料。当年共死亡羊539只,其中羔羊212只。望着一只只鲜活的羊倒下去,我的心情非 常沉痛仿佛针刺,仿佛感觉到自己前进的道路脚步沉重,千斤重担压在我和 凤孝的肩上。
在此严峻形势下,我和李凤孝同志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们克服了对畜 牧业务生疏的不利影响,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严纪彤、陶荣奎魁二位技术员 的业务专长,出谋献策,强化饲养管理及动物防疫工作。同时加强职工的教 育学习,改善职工生活环境,紧紧依靠工人,增强工作热情,积极主动采取四 项综合措施。
一是建立专人、专畜、专责,明确每个人管理的牲畜和责任;
二 是建立统计和会计核算,定期公布每个小组和个人的生产成绩、费用节约情 况,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三是实行“去杂留纯,去老留壮,去劣留优”调整畜 群内部结构的三原则,在秋季牲畜上膘后将老弱病畜、山羊、兰哈羊、毛色不 纯的绵羊一律淘汰,只留下纯白色年轻体健的绵羊368只,淘汰出售黄牛256 头,确立了“宁可数量少,也要质量好”的发展思路。
四是利用业余时间对工 人进行文化和业务教育,逐步推广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工 作。
到1955年下半年,职工精神振奋,畜群年青体壮,死亡明显减少,生产水 平逐步提高,1955年比上年减亏49%,很快就扭转了局面,畜牧业走向了正 规发展之路。 为了进一步改进畜牧工作。
1956年1月我带领王明福、贺彦明二位养猪 组长前往北京的南郊农场学习养猪,采取跟班实际操作的方法,学习他们的 饲养管理技术,后来又到山西省太原市的晋原畜牧场参观考察,学到了很多 好经验。回场后结合农场实际,立即推广通槽饲喂、育肥猪选拔分群、定期 称重、仔猪早期补饲、乳期去势、逐渐断奶等新技术。
在1953年开始进行猪经济杂交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优良猪种,提高经济 杂交的效果,支持严纪彤、王柏玲1956年提出的培育肉脂兼用型“灵农黑猪” 的育种方案的落实和实施,同时全力支持严纪彤1954年开始的马匹改良及 人工授精工作。他夏季中午不休息,进行母马直肠检查和滤泡诊断,确立发 情配种的时间。在他的严谨工作、熟练操作和艰辛努力下,1957年母马受胎 率达到了71.6%,创当时最高水平。 到了 1957 年,每百头母猪成活仔猪数由 1955 年的 1100 头提高到 1500 头,每百只母羊成活羔羊由 65 只提高到 103 只,分别提高了 26.7%和 36.8%。出栏肥猪由1955年的76头活重7500公斤,增加到1957年的1248头 11.43万公斤,使得整个畜牧生产水平、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严纪彤、王柏玲的女儿和女婿从广州专程来宁夏拜访蒋生俊场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