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氵字旁的字500个,带水的字男孩名字

带氵字旁的字500个,带水的字男孩名字

水部为汉字部首之一,水部的字大多与水有关。用作偏旁时,“水”多写作“氵”,俗称“三点水”。在黄县话里,有几个带“水”的词儿,用法很是独特,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沵与潽

说文》:“濔,满也。”《诗经·邶风·新台》有句诗“河水濔濔”,极言水势之盛大。在这里,“濔”是作形容词用的。“濔”在推行简化字后简化为“沵”,黄县话仍然在用,只不过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上来”的意思,比如熬稀饭时,粮食中的淀粉溶于水中形成黏稠的液体,沸腾时形成一大堆泡沫满上来,黄县话叫“饭沵上来喽”。“潽”的意思与“沵”接近,不过“沵”是指满上来,而“潽”则是在“沵”上来之后,蒸汽和泡沫在压力的作用下往外喷溅。比如稀饭馇馇了,就是煮开了,稀饭会沵上来,这时就要歇开锅盖或把锅盖错道缝以使蒸汽逸出,否则泡沫就要顺着锅边的缝隙溢出来,这就叫作“潽出来”。

“潲”指雨斜着落下来,比如:下雨喽,快把窗关上,?往家潲雨。有风才会潲雨,所以“潲”有时也指风吹变干、开裂,比如:脚叫风潲嘞裂儿口儿喽。整天风吹雨打,暴露在外面的门窗等颜色很快就会暗淡,所以黄县话里褪色称为“潲色”,比如:衣裳要翻过来晒,这样潲色才轻。鱼、虾、蟹、虫排卵的样子有点像雨点斜落,所以称为“潲子儿”,比如:潲完子儿嘞螃蟹不肥喽。雨斜落的样子也让人联想到骡马等不情愿地后退,如雨打风吹去,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骡子)一见炮就往后潲,怎么也套不上去。”黄县话里赶车的让骡马后退也是叫“潲”,加上前进的“驾”,停止的“吁”,转弯的“喔”——左转右转口令是不分的,要配合缰绳和鞭子来实现,比如要让马左转,发出口令的同时鞭子就放在马头的右边——一套口令就齐全了。

《尔雅·释诂下》:“涸,竭也。”《玉篇·水部》:“涸,水竭也。”“涸”就是干涸的意思。《淮南子·主术训》:“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里的“涸”是“使……干涸”,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黄县话里,“涸”直接用作动词,就是往外舀水的意思,但与舀水又有些不同,“涸”是要把水舀干的,比如刷完锅后把锅里的水涸出来,就是要把水全部舀干净,这点又是与“涸”的本义是相通的。

《玉篇·水部》:“淹,渍也。”“淹”就是浸渍、淹没的意思,给人湿淋淋的感觉,所以在黄县话里很湿叫“淹湿”,比如:他浑身叫雨淋嘞淹湿。雨后的泥泞叫作“淹欻”,比如:街上淹欻淹欻嘞,都拔不动脚。衣服或被子比较潮湿,摸上去湿乎乎的叫“淹熥”,比如:一连下儿好几天雨,被都淹熥喽。“淹”还有个义项,指汗液、尿液等浸渍皮肤,刺激得发红或痒痛,比如:孩儿嘞腚淹喽。从另一个角度说,汗液、尿液中含有盐分,此处用“腌”也未尝不可。

“漤”是指用热水或石灰水浸泡柿儿,以除掉涩味。在日本富友柿儿引进之前,本地的柿儿是要漤过之后才能吃的,不然咬一口舌头能涩得拉不动。还有一种方法是把柿儿放在屋檐上,让霜打过就不涩了,但那样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漤柿儿要用瓦缸,放儿炕腚上,倒上温水,把柿儿放里面,外面再盖上棉被保温,有三五天的工夫柿儿就漤好了。人在下河游泳时,头在水面上载浮载沉,极像漤柿儿的场景,所以黄县话称游泳为“漤澡儿”,非常形象。人们一说到“漤”就会与柿儿的涩联系在一起,所以黄县话称水质苦涩、不适宜人饮用的水为“漤水”,特别在平原地区,矿物质沉积,漤水井居多,村里有口甜水井,三里五村的人都要推了车子来拉水。有句俗语说,“火上房儿喽,还问挑甜水漤水”,极言人之不辨形势、不明事理。

“泚”有冒汗意,《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赵岐注:“颡,额也。泚,汗出泚泚然也。”在黄县话里,“泚”得到发扬光大,不仅仅是冒汗了,可以是喷射,比如小孩子玩的泚水枪;可以是用开水冲,比如用开水泚鸡蛋、泚炒面;可以是冲洗,比如用水管子泚一泚院子;可以指撒尿,比如对着墙根泚泼尿;可以指腹泻,比如泚丈杆儿。有时候夸张一点,可以说“感动嘞眼泪直泚”。

“澎”,溅的意思,水、油等液体都可能“澎”,比如:水澎儿一身;?澎儿油身上。泥浆等稀溜溜的半流体也可以“澎”,比如:身上澎儿一身泥点。让看热闹的人离得远一点,会开玩笑地说:“?澎儿血身上哈。”哄着小孩子往水洼里扔石头叫“打水澎澎儿”。

这些水汽充盈的词儿或者来自古代汉语的遗存,或者是极具地方色彩的发展演变,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独特的表达,是汉语花园里的一朵朵奇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10102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