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牛山脚下,跨越88年的对话
半月谈记者 李惊亚
从记事起,40岁的陈向梅经常看到胡子花白的爷爷独自坐在房间前,盯着困牛山。
1934年10月,作为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在前往黔东的路上,在贵州石阡陷入敌人的重围。红六军团第52团为掩护主力转移,将敌人引向困牛山。战斗到最后,红军指战员砸枪,毅然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88年来,在困牛山脚下,有默默怀念英雄的战友和子孙,有执着揭露尘封历史真相的党史工作者,有在农村振兴战场上奋进的干部群众……他们与困牛山战役中英勇献身的红军战士一致,继续为信仰、理想、国家和人民在有形无形的战场上奋斗。
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怀念
陈向梅的祖父陈世荣,原名何步荣,是红六军团18师52团的一名号兵。他一生中多次回忆起陈向梅。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困牛山的几个山坡上挤满了敌人,到处都是枪声和杀戮声。有些战友只剩下一只手在射击,有些腿断了,有些头断了。他眼前全是血,只能拼命吹军号……队长倒下,营长顶上,营长倒下,连长顶上,带领大家一次次击退敌人。
爷爷说敌人不能攻击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把抓住的人带到前面挡子弹。战友们害怕伤害人民,所以他们不得不一步一步地撤退。最后,他们被迫走到悬崖边。每个人都砸了枪,死亡不是一个囚犯,死亡不伤害人民,跳下悬崖。陈向梅说。
陈世荣有很大的命运。他跳下悬崖后没有死。他被当地人带回家。每逢节日,陈世荣都会去困牛山祭拜战友。2000年重阳节,80多岁的陈世荣走路非常困难。他仍然坚持再次见到他的战友。陈向梅打不过他。他和父亲帮助祖父一步一步地去困牛山祭拜。他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
来到坟前,陈世荣小心翼翼地把周围的草一棵一棵地拉干净,点燃了香纸,眼泪朦胧了他的眼睛。过了很久,爷爷叫我去坟前磕头,对我说:这是我的战友,也是你的爷爷。你不仅是我的孙女,也是他们的孙女。我不在了。你应该继续给他们烧纸,永远不要忘记。陈向梅说。
第二年,陈世荣怀着对战友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的美好期待,睡在困牛山脚下。
我想对爷爷的战友们说,青山不老,号声还在,山河永存,国泰民安。你的事业还在继续,你写的历史一定会由我们继续写。陈向梅说。
追寻
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杨又铸说:困牛山战役的革命历史注定不会被尘封或遗忘。。在挖掘和宣传困牛山红军壮举的道路上,他已经奔波了21年。
2001年底,38岁的杨来到石阡县党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工作。在查阅资料时,他发现了一些关于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文字。出于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对历史事实的敏感性,杨意识到挖掘困牛山战斗历史的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就这样,杨和几个同事拿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坐了县城到川岩坝的公交车,然后步行到困牛山,开始了对困牛山战斗史实的实地调查。
在走访中,蔡英举、滕久全、安天明、姚祖华、张志明等见证人向杨回忆起困牛山的战斗:那天,他们听到军一窖(意思是一群群)跳崖牺牲。
多年来,杨又铸心怀敬意,走遍了困牛山的每一个角落,到贵州省各大档案馆、博物馆及周边县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走访了795名失散红军后裔、目击者、知情人,形成了123份8万多字的走访调查资料,写了数百万字的手稿。
200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杨拿出10万元买车,自费出版了《困牛山红军壮举》,今年发行了第二版。出版这本书是贵州一批老党史工作者的愿望。这么多红军在这个地方牺牲,连名字都没留下。作为一名基层党史干部,我有责任记录下来。
从未出名,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到有案可笑,现在英雄的困牛山已经走向全国。杨又铸说:如果你知道从悬崖上跳下红军英雄的春天,我想告诉他们,88年前,你把生命留给了人民,把死亡留给了自己。现在,你的英雄事迹已经学会了背诵,你的革命精神将在漫长的岁月河流中永垂不朽!
传承
从石阡从县城出发,在困牛山高速公路收费站下高速公路,10多分钟即可到达困牛山村。道路两旁绿草芬芳,红色口号、宣传画随处可见,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贵州省首批红色美丽村试点建设项目之一,2021年以来,贫牛山村接待了4.6万多名党员和群众,开展了1300多次党性教育。旅游业、种植养殖业蓬勃发展,村容和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困牛山村龙塘镇人大主席雷生说:红军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精神在这里扎根,代代相传。。近三年来,龙塘镇为部队输送了36名优秀人才。
记者从半月谈铜仁市相关部门了解到,铜仁市以困牛山战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之一,深入挖掘长征资源和困牛山战斗的各种历史资料,保护、管理和利用红色战斗遗址和各种革命文物,改造和升级展厅的展览内容,建设一批独特的长征文化展示点和红色旅游示范点,代代相传。
困牛山村70多岁的村民任明秀学会了用微信收钱,卖特产仙豆腐。她说:红军为我们打天下,现在我们还享受着红军的福气。感谢红军,不要忘记红军,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好日子。
(刊于2022年《半月谈》第17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