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字五行属什么属性土,瑶字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风水的流派

风水学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已经流行了几千年,经历了五个阶段;

夏商时期以前的宅丘,即依山而居。

周及春秋时期的胥宇,即依山傍水。

秦汉时期的山脉,即峦头形势。

隋唐时期的理论创新,即形法和理法的形成。

宋元时期及其以后的理论分流,即两派各行其道。

清代的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于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教授,自立门户,不相通用”。在唐宋后期,风水宗派林立,杂乱无章,持风水之术者素质良莠不齐。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流出两个流派,形势派和理气派。

风水学中无论是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坚持着三大原则,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

浩淼如烟的风水学著作中对于风水术的流变是较含糊的,基本上都把夏商时代及其以前的“宅丘”忽略了。这个时期正是中国风水的萌芽时期,这是原始人类从山洞中走出来正如墨子所描述的【阜陵而居】,和《淮南子》中记载的【积壤而丘处】的依山而居时期。这个时期的“宅丘”不仅仅是选择一块地来建造房屋,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居住文化——风俗。这种原始风俗于是演变成为后来风水学中的一大要素—–山,即龙脉。

西周,及春秋时期风水术就逐渐成熟了,在风水的操作上有了较详细,较规范的步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这是诗经《大雅?绵》中记载文王的祖父迁国至岐山之下,渭水之间,安居下来,首先,定居要有山和水这两大要素。

还有更精彩更详细的记录《诗经》中笃公刘勘察风水的一段记录: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

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

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

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这段文字其实记录的是祖公刘勘察风水的过程和步骤;首先是胥,即勘察这片原野,这是确定大的地理范围,然后在这片地域范围之中进行具体的勘测。

陟在巘,即登上山头,环视这片地域,这就是寻龙。寻龙必须要站到最高处方能看到龙之来方与去向,这就是察来龙去脉。

寻龙之后还要观水,故逝百泉,去看看水源,水文。

然后察砂,陟南冈,相阴阳,度隰原,度夕阳,即,登上南山与北山,察看地的湿润度,测量青龙与白虎,观内,相外。

最后是点穴,豳居允荒。于豳斯馆。此地名堂开阔,山环水抱,在此营建宅舍。

胥宇既已定型成一种居住风俗,当然就必须具有神圣的力度,才能延续和传承,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当风水成为一种文化,于是,就产生了人文文化,这种人文现象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文地理学,即环境学。于是人类早期的先民们在认识天人合一,把握环境宜居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

春秋时期在哲学思想史上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生气。何谓生气? 《吕氏春秋·季春》中说“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左传》中记载,鲁哀公想“西益宅” 法,即在西面增修住宅,史官们认为这种建筑格局不妥,不吉利。于是哀公大怒,后经其他大臣谏言,才打消了“西益宅”的念头。这个时期在阳宅建造中已出现了禁忌的观念,这也是对于阳宅的格局风水的记载——这就是五姓图宅。这是一种根据音韵和五行生克关系相宅的方法,《堪舆经》中的五姓即五音姓利之说,“言五姓者,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五音对应的五行是:商的五行是金,属西方;徵的五行是火,属南方;角的五行是木,属东方;宫的五行是土,属中宫;羽的五行是水,属北方。

《图宅术》中亦有记载:“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则商金。南方火也一徵火,北方水也。水胜火,火灭金,五行之气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门有宜向,向得相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这就是根据五行的生克来定门向。

秦汉时期的风水术比以前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在理论上形成了体系,二是在操作上有了更精确的勘测形式。秦代在风水上的大发展是跟当时的社会有关的,秦始皇实现了大统一后有五次大的巡游,这五次大的巡游为秦代以及后来的风水术中开创了龙脉,即地气之说。

秦统一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便开始了第一次西巡,经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往陇西北一带,此境内有昆仑山与秦岭山脉的庞大的支系,渭河纵贯其中,又分出了众多的山脉。沿泾水往北到各郡,出鸡头山过回中,进入陇西郡,再沿渭水返回到咸阳。这是西北的山和水。

秦始皇二十八年,第二次是东巡。先至邹泽山(山东邹县南),又登封泰山,确定了泰山五岳之尊的地位。沿东北至渤海湾以东,登山东的芝罘岛。再南行至琅琊山,这是疆土最东边的地方,秦始皇在山上还做琅琊台,镇住东方。从琅琊到彭州,即今天的徐州 。再往西南过淮水到 湖南衡山,最后由陕西商县回到咸阳。这次巡游了泰山山脉和南岳衡山山脉,领略了黄河出水口,经过了淮水流域。

秦始皇二十九年,第三次也是东巡。由河南直接东行再到芝罘岛,南至琅琊,再折回,经山西上党回到咸阳。这次巡游了河南境内和山西境内的太行山脉支系,也接触了黄河流域的部分地方。

秦始皇三十二年,第四次出巡,往东部和北部。从河北乐亭到北方边塞,走过重重关山隘口及阴山山脉部分。为修建长城勘测了地形。
秦始皇三十七年,第五次出巡,往东南和东部。从河南到湖北,沿长江东至会稽,到江浙一带,又沿海北上到山东莱州,由莱州西返回咸阳,中途在沙丘(今河北邯郸)病逝。 此行了解了东南长江的出水口,及中部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山水形势。

在第五次南巡发现金陵有王气之后,秦始皇下令在金陵山中凿山开渠,将金陵之龙脉截断。故后来的若干王朝都不能寿终正寝,这正是秦始皇对于风水中的地气,即龙脉的深刻理解而所做的一个最佳的风水案例。
秦始皇的五次出巡其实是勘察龙脉的一项活动,故秦始皇又有被称为“龙祖”一说。昆仑山脉,秦岭山脉,太行山脉,阴山山脉,渭水,淮水,长江,黄河,这都是中国境内的几条大的山脉和水系,山脉为龙,水为龙的血管。长江,黄河的入海口及发源地,是龙的饮水口。秦始皇根据北方和东北的山脉形势将先秦时期的老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和修建,连成了一条由西到东的万里蜿蜒巨龙。
定都咸阳也是从风水上做出的决策,咸阳是关中平原的中部,既在
九嵕山诸山以南,又在渭水以北,是个山环水抱聚集王气之地。

瑶字五行属什么属性土,瑶字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地气不仅仅是影响阳宅,还决定着阴宅的吉凶。在阴宅方面也很讲究,秦人墓葬头朝西,一个原因是秦人的先祖发源地在西部,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西边有昆仑和秦岭龙脉,谓之头枕龙脉。
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风水术有了进一步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对于地理概念有了较准确的认识,一批阐述地理的书籍和地图也陆续出现了,《尔雅》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都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如“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野,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等,图中已能清楚地表示出山脉、山簇、山峰、山谷、河流,这些标注都较为精确。 虽然有这些科学的依据,但是汉代的风水术在操作中含有了巫术等迷信的成份在内。
汉武帝便是个典型的风水迷,司马迁惧怕因此而导致江山社稷的安危,于是在其《史记·日者列传》中只是记载了汉武帝召集众风水师占卦和问地理之事,而对于风水之事在《史记》中只字未提,但还是发生了一场骨肉相残的事件。
汉代还出现了一位最杰出且最有贡献的学者——董仲舒,他将先秦时期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观,及五行说整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学术体系——阴阳五行学说。在其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和“道之大原出于天”的观点,“天人感应”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是囊括天地在内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即风水。
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说“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名》中说“坤,顺也”。地为何而顺?原来是地有气在疏导而顺,因土有气脉故为五行之主,也就是山有气脉之故。地有气又作何体现呢?《白虎通·五行》中说:“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易经》中乾为阳,坤为阴,阴者,母性,故土能吐生万物。《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是对于阴阳五行的深刻阐述,将阴阳五行纳入到风水术中而形成了汉代风水术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风水术在晋代又有了空前的发展和完善,最杰出的风水代表人物是郭璞。郭璞主要是在秦汉风水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寻龙,点穴,察砂,观水等一系列手法,并融入阴阳五行学说,在阳宅和阴宅的风水在辨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山和水的关系阐述得生动详实,其核心就是藏风和生气这两点。
“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 道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这是对于气的精细阐述,气是风水的核心,也是整个宇宙自然的场,宇宙即是一个庞大的气场。气有逆顺,逆气则凶,顺气则盛,犹如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对于树木的影响,无论阳宅还是阴宅都要顺其所选择的地理环境的气场,晋代风水术就是建立在这个气的理论之上。因此,郭璞的著作《葬书》被称为中国风水术的鼻祖,西晋时期是中国风水术发展到最完美的时期。
隋唐时期风水术在理论上便没有什么进步,但是风水理论最为纷繁杂乱以及风水著作最多的一个时期。《隋书·经籍志》中关于阴宅和阳宅的著作有十余部,但是大多数都是没有署名作者的,其出处无可考究,可见有些杂乱。主要著作有《地形志》和《五姓图山龙》等,这一时期的风水理论主要还是依据五行之原理,以《五音姓利》为原则去选地和相宅。
唐代的著作就多了,典型的著作有《皇帝宅经》、《吕才宅经》等二十多种宅经。提出了宅有五虚和五实的观点,“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一虚;宅大人少,为易损人丁。二虚;宅门过大而内屋太小,就如口大身材侏儒,不对称。三虚;院墙不完整,有缺损破坏,即人慵懒。四虚;水井和灶社相隔甚远,不方便。五虚;院子大,房舍少,即人丁不兴。一实;宅小人多,人丁兴旺。二实;宅大门小,聚气聚财,家境殷实。三实;墙院完整,人素质高。四实;宅小六畜多,人勤劳。五实;出水往东南处,财源茂盛。
这个时期少了《五音姓利》的观点,多了一些关于宅子的吉凶和选址的标准,如“城郭四角,火烧,水冲,咸碱之地及陶冶之处,葱韭,五谷之地,皆不可居,令人灭门”。
“凡安宅前下后高,有水东南流,居之富贵,宜子孙”等选址宜忌。
由于唐代风水理论的纷繁复杂导致了一部分堪舆家们沿袭了古人的依山傍水的原则,即重视山和水的自然和谐,选择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人杰地灵之效果。根据山川峦头,于是就形成了形法理论,即形法派,形法派主要是用于选址。
而另一部分堪舆家们则将阴阳,八卦,河洛,生肖,天星和天干地支等数理融合在一起,以此为手段将地理方位度量化。这种度量化是很复杂,很细致,很艰涩深奥的,于是就形成了理法理论,即理气派,理法派主要是用于确定阴阳宅的方位格局。

自宋代以后的风水术基本上就是以形势派和理气派这两大派系在各自为阵沿袭着。但无论是形势派还是理气派这两者都遵循着一个风水的核心,那就是气。

形势派讲地之生气及灵气,气是形的内在构成,形是气的外部表现。气吉形必秀丽端庄圆静;气凶形必粗顽歪斜破碎。它强调的是地理环境一成不变的格局,但是忽略了气是随着不同的时间段而在流转。

形势派源于赣州杨筠松曾文遄赖文俊等人,形势派是根据龙,穴,砂,水来定向而论吉凶。

理气派讲方位之气,重视砂水与方位的组合。它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在不同的时间段的吉凶变化,这是符合风水轮流转的法则的。但是忽略了形态和大小对格局的吉凶程度的影响。

理气派源于闽南,有王伋陈抟等人为代表。理气派根据阴阳宅的山向,八卦及五行的生克等等术数来分析判断阴阳宅格局的吉凶。

形势派和理气派既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那么就应该将二者取长补短,综合运用,这才是完美的风水术。但是在宋代以后堪舆家们却固步自封,相互攻击,两派愈行愈远,以至于后来者不知所措,各派中又衍生出众多小宗派,杂乱无章,导致风水学术界一片混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10102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