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这个字,没人不喜欢吧。从古至今,这个字都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正如《说文》中的解释,“福”的意思就是“祐也”。

福——说文小篆
拥有如此美好寓意的一个字,人们当然不吝于多写一些,如同“寿”字一般,“福”在甲骨文时期就写法众多。

福——甲骨文
写法虽然很多,但还是那句话,万变不离其宗,一个字总是需要相对固定的元素来表达它的含义。例如,“福”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坛、一双手和一个供桌,本意是“用双手举着酒坛供奉神灵(祖先),以求得保佑”。
“手”为左下部分,已出现过多次,不再赘述;供桌即为右边的“示”,这个字之前也提过,简单而言就是祭祀时的供桌或者神柱,详见《有趣的汉字之“禅”57(上)》。今天我们来聊下酒坛。
在这一款字形中,酒坛是左上部分。其实这是“酉”字。
“酉”本意是酒器,也就是酒坛,所以“酒”才如此造字,后来被借为十二地支第十位,又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鸡”。
从甲骨文来看,“酉”是一种尖底的器具:

酉——甲骨文
而这一款甲骨文和现在的“酉”字基本相同:

酉——甲骨文
金文中的“酉”字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可以看出仍然是尖底的:

酉——金文(战国)
在仰韶文化遗址被发现时,出土了大量的尖底瓶,造型与“酉”字高度相似,考古学家通过研究,认为此类尖底瓶是酿酒或者盛酒的,尖底有利于杂质沉淀,并且可以埋入地下发酵。
当然也不是全然如此,比如战国时楚国的这一字形就有些不同:

酉——金文(战国楚国)
但《说文》中对“福”的解释是“畐(fú、bì)声”,这就又出现了另一种酒坛——畐。

畐——甲骨文

畐——金文

畐——金文
从甲骨文、金文明显可以看出,“畐”的底下是平的,这是它和“酉”最显著的区别。
“福”字在金文时出现了变化,已经将捧着酒坛的双手去掉了。除此之外,有的仍然使用“酉”:

福——金文
但有的酒坛已经变成了“畐”。也有学者称此为讹变,但我个人认为,既然有“畐”这个字,那么很可能要表达的本身就是“畐”。此外,“示”到了左边,这与我们今天的“福”字已经很相像了:

福——金文
说完了祈福的酒坛,顺便提下“酒”。众所周知,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既然在甲骨文时期就有字形,那么到底可以远到何时?查了下资料,早在4至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能够模仿大自然酿酒了。

摄于神农架(2019年)
野果被采集后自然发酵,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意间尝到这种“果酒”可以喝,而且非常好喝,于是开始酿酒。人工酿酒则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根据出土文物,仰韶文化为酿酒的萌芽期,而龙山文化时酿酒已然盛行。

摔碗酒(摄于2019年神农架天生桥景区)
我一直觉得白酒很是辛辣,没有什么喝的欲望,2019年与家人自驾游时,在一户农家乐吃午饭,主人拿出了自家酿的酒,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文人墨客的笔下酒是那么香甜。

酿酒(摄于2019年)
今天人们对“福”更多的解释是“有田”,也就意味着生活富足,但其实这只是一种“福”。我们讲究“五福临门”,所以可以更“贪心”一点——长寿是福、康宁是福、好德是福、善终是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