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取名字大全集男,赵姓取名字大全集男孩。

海兴县辛集镇赵氏族谱(无棣盐山赵氏,5则)

1、无棣盐山赵氏第一次续谱总续

尝闻谱书之作,所以重一本而亲九族也。余祖自迁居以来,非无谱牒,历数传而书香间隔。谱书因以失落,约计至今二百余年矣,以致先世名字多无所考。即族人散处四方者,亦皆音问不通,行辈不明,此苏明允所谓“骨肉而途人之不啻”也。赵氏之族,凌夷至今,曷胜悲悼。余才疏学浅,不能增祖宗光,惟此修谱之事,非不日夜图维,以期成此盛举。然而事关重大,究未敢妄为载书也。故迟之久,迟之又久。虽欲修谱,而谱终未修。迨至辛丑清明节,族人享受先茔而归,一时叔伯兄弟欢聚一堂,皆向余与新堂兄而言曰:我先世之谱,传之已久,失之可惜。然使终于失之,而不即今再为续之,将家无传书。非惟先人莫闻知于今人,即今人亦莫闻知于后人矣。余不觉通身汗下,为汇叙谱牒,诚我族大事也。余虽愚鲁,敢不为之尽心,敢不为之竭力!是年冬,命祖爷立富、祖弟聚堂,历跋涉之险,受风霜之苦,亲赴滦州东吐玉坨,询明来历。始知始祖之名讳,并知始祖所自出焉。越明年仲春,余又奔走查访,不惮劳瘁,凡我族人,汇叙无遗。至于祖先之名号,有不知者,又幸余新堂兄与神有缘,敬祈纯阳(吕洞宾道号“纯阳道人”)吕先生,明明以指教之。余始以为事属杳冥,不足为凭。及质诸父老传言,历历不爽,然后知神之所以示我者,诚不诬也。夫而后世系支派,秩然不紊,用勒为书,以垂永久。自成族谱以后,爰告族人曰:“余不敢言修谱也,亦不过载记分明所当为已耳”。阅斯册俨若同堂,世世子孙,其亦永体此意也夫。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岁次乙卯梅月上浣

十五世孙 树堂 谨志

2、无棣盐山赵氏第二次叙谱总序一

夫岁月之运行不息,人物之生殖日繁。溯安天水郡自明迁居以来,历有三朝,卜年五百,卜世二十,其后裔之蛰蛰绵绵,有不可胜计者矣。与其不可胜计而计之,其赖有族谱乎。族谱悠久而不叙,族人犹途人也。呜呼!安族谱失叙久矣。迨清光绪年间,安先伯父讳树堂公,纠集同族,始一为之。然于瓜分星居者,多略而弗详,每用贻憾。今欲继续之,补其疏忽,而叙其未载,诚不可缓之事也。

于民国壬申冬,堂侄广居,于津沽解馆归,以叙谱事嘱安,与广田侄相为夹辅。安曰:“自设官津沽,余训蒙家塾,广田四方经营,三人鼎足,乌能夹辅。是役之成,非子不可”。广居直受不辞。越二年,功将告成。至年终复解馆归里,问序于安。安自愧无文,未能发扬先人之懿行,又幸逢此盛举,乌可不作一言之赘。

批阅斯谱,举凡族中之职业贤愚,与夫戚党之姓名住址,莫不一一详书于篇。噫!广居之用心,可谓勤矣!安因之重有感焉。旷观世俗,往往先人作述于前,后人弗为注意者多矣,况复能继续增加详备乎。安愿后生深明此意,珍惜斯举,世世相因而无坠,庶不负区区之意则幸矣。

十六世孙 清安 附纂

(注:原文无撰写时间记载,当作于第二次叙谱时,即民国二十三年)

3、无棣赵堤头赵氏重修族谱总序

壬申(民国二十一年,即公元1932年)之冬,有族孙广居,字仁辅,自沽解馆归,以续谱事相商于余。余曰:“续谱一事,是合族之盛举也。余久蓄此心,但以好事难成为憾。古人云,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愿族谱时常续修,上而昭穆不失其伦,下而子孙亦以为序,承先启后,世有标准,庶不负吾赵氏为棣邑马骝之旧家也。但吾赵氏老谱失传之由,汝知之乎?尝闻族中有一延敬公,不知系何世、出于何支,其出家于马谷山寺,携家谱而用作募化之资焉。既而人已归空,而谱已失坠。惜哉!洎前清咸同之间,有祖伯德振公提倡叙谱,故上马谷山数次,搜寻未获。无已,自续本支家乘,以遗于后。越至光绪二十七年,清明祭祖,吾族父老咸集,指祖墓而示之曰,某是祖茔,某是伙茔,某乃随茔。此赵氏三茔分为三焉,又有倒行穴之遗传。乃谈及某墓为某祖名讳,皆面面相觑,默无一言。独有族爷讳立山公,略晓一二。诸父老伤感良久,吁嗟而回。由斯续谱之热诚,犹有甚焉。但是既无文献之足证,又虑传闻之无据,大家磋商,数月未决。及斯岁之冬,父老又曰,吾赵氏始祖,原自滦州东吐玉坨迁居于兹。滦州吾族所自出也,非寻本溯源难得其详。于是族兄树堂,修书一函,命余携同故叔祖立富,持赴滦州采访。时值严冬,徒步北上,奈朔风凄凄,雨雪霏霏,昼行路宿,旬余日始抵该村。日暮途穷,逢人便问,突遇一人曰,吾非赵姓也,向前数武①,非即景洲赵公之门第乎?余与立富叔疾趋门前,适遇景洲公伫立,恭揖与语,视若秦越。言及宗家,置若罔闻。乃时已黄昏,不得不仰求止宿焉。景洲公强而后可,遂召至门房促膝,问及姓名籍贯来历,余等以实告之。而景洲公指东说西,格格不入。已而将信呈递,景洲公回寝室阅后,前后判若两人。遂请之客堂,茶酒相款。继而欣然曰:“四五百年音问杳杳,尔两人猝然来家,未免冷淡,望族人海涵”。余感谢曰:“大水冲了龙王庙,无怪其然”。景洲有弟景泽,年约二十许,甫入泮②,犹就学外传,相见礼毕,更上一层。请至书斋,出伊家谱相示。余捧之如获拱璧,及展阅颠末,世代井然。计推景洲兄弟系十三世,立富祖系十三世,余应在十五世,遂祖事景洲。览及谱纲,始知自有明永乐二年,由山后六州赵廉庄播迁滦州,原系兄弟三人:端公、队公、旺公。彼时因与何姓争地,队公被殴殒命,端公鸣官申冤,旺公心怯,乘机只身南来,至山东海丰即无棣县居焉。嗣后与滦州仍通往来。旺公以下数世,谱书一一注明。得此详细,余怃然曰,我知之矣。住不数日,兴辞南旋。抵家与父老详述明确,父老皆欣欣然曰:“吾赵氏有族谱矣!”自此始知始祖名讳,并始祖自出。佥命新堂兄、树堂兄及连征兄,编辑誊写而成帙。旋至来春,父老复命余与树堂兄,偕小赵庄凤池兄,重赴滦州祭祖一次。迄今三十余年,老成凋谢,赵氏文人相继而逝矣,汝以舌耕为业,设馆东沽。谁能继志述事耶?”仁辅孙曰:“愿学焉”。余曰:“今族谱重续,固有凭籍,较前虽易,但一人为之,未免偏劳乎。”越二年而竣事,问序于余,故不揣简陋,谨述谱牒之由来及亲历之状况,赘为弁言。俾后之展览者,油然而生报本追远之诚,是余之所厚望焉。

赵堤头十五世孙 聚堂 谨述

附录:

传闻,自始祖南来以后,有滦州端公之子德禄——旺公之侄,南来省叔,亦留于赵堤头落户焉。因名讳失考,当时续谱忘载此支。拟家西族茔西偏,有茔墓数十座,盖此支也。但有此传闻,无凭可据。

前名同日谨识

(注:本文为民国二十三本族谱赵堤头卷序言)

注释:

①数武:武,半步。“数武”即数步,几步。

②入泮: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入泮”即入学,清代也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甫入泮”,刚考中秀才。

4、赵氏第三次叙谱总序

人类历史是由考古学家精心考察分析总结人类历史现在还不断地深化。由于生产生活的发展,人类组织有群居部落到氏族,赵氏即其中之一。随着祖辈的迁居流动而星罗棋布,族人陌生不相往来,世系不明。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先。过去由于文化落后,无此记载。而今文化昌盛,如不考察系统成谱,实为一耻。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冬,由十三世祖立富与十五世祖聚堂,奉族人之命,徒步滦州东吐玉坨,饱尝风霜之苦,历经跋涉之艰,露宿风餐,旬余始抵。明察暗访,始知祖辈自明永乐二年,由山后六州播迁滦州。后有旺公只身南下,来至无棣。查明根源,对照祖茔无讹,第一次谱牒大功告成。此乃赵氏之盛举,族人无不为之庆贺。后人凭籍,代代相传,世系不紊,犹如同堂。岁月运行不息,人物生殖日繁,族谱经久不叙,族人犹如途人,而前功尽弃。于民国二十一年,由祖辈承隆、德修、兴嗣、聚堂、经德、连廷、长升、尽臣、世忠、泳盛等发起,命族兄广居任编辑誊写。从而弥补了遗漏,详尽了内容,格式清楚,后人阅之,一目了然。当时族兄在沽任教,奉族人之托,在所不辞。携稿归沽,课毕誊写,呕心沥血,苦战三个寒暑,大功告成。于民国二十三年冬,印刷成册,发往各村。族人欢欣鼓舞,赞曰:“赵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族谱有训,三十二年一续,迄今五十五年,已破谱例,有违族训,吾等应负荆请罪。幸有十五世祖曾礼、吉光发起,曾永、清喜承办,因故中断。后由曾礼、昌甫、继森、永昌等勇挑重担,重修族谱,族人赞不绝口。祖辈年迈苍苍,尊族训,行盛举,晚辈慎当效之。吾观察世俗,先人所述不能引起注意,后生当戒,略叙三次,叙谱之艰,供众一阅。愿后人见义勇为,为将族谱更加完善详尽,按期重修。先人有遗言,临终老人有明察,望期无违。同时,愿吾族后人遵照族训,爱国守法,敬老育幼,和睦乡邻,治国齐家,无私奉公,创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光耀祖先,楷模于后。才拙学浅,略赘数语,以表愚意。

公元一九九〇年三月十五日

赵常丰十七世古稀孙 玉田 谨述

5、序言

我族之谱现存三部,分别撰修于光绪二十九年、民国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九〇年。感谢先祖恩德,给后代留下了宝贵历史资料。

弹指二十年有余,依族训又到族谱续修之时。二〇一四年春节回乡祭祖,广云兄和我谈及此事,深为族人善行所感动。遂提出利用计算机修撰电子家谱,以提高效率、适应发展的建议。广云兄欣然同意,并嘱我提一具体方案。适逢退休赋闲,遂考察有关家谱软件,最终选定《家谱先生》,并录印样品一卷,呈请族人审阅,一致同意改版。其后,涉及23个村、直系成员达两万二千多人、集成为40卷的信息录入计算机,新版族谱终于二〇一五年底告成。

续修期间,恭阅族谱,六百余年发展足迹历历在目,但起点在哪里并不清晰。民国二十三年卷序言记载:“吾赵氏始祖原自滦州东吐玉坨迁居于兹”,并详细记述了当年拜访“东吐玉坨”的过程。但于今遍查古滦州所辖区域地图,不见“东吐玉坨”村名,惟唐海县城以北有一“东玉坨”与之相似。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在互联网挂出一个寻根帖,未料不日间竟有多人回复,得知“东玉坨”就是“东吐玉坨”,距唐海县城虽近,但属于滦南县境域。遂将此信息告知家中父老,确定再访东玉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按照事先安排,我较家中人员提前一天到达唐海县城。第二天上午,先行探路。东玉坨距唐海县城七公里,沿县城东北的“迁唐线”向北行驶五公里,穿过沿海高速,再向前一千多米,路西一个村即是。进村后,经打听进入村委会成员赵广斌家中。拿出所带族谱,论及辈分,广斌与我字辈相同,年岁较小,当即兄弟相称,倍感亲切。和广斌商议安排好下午的活动后,返回沿海高速“唐海北”出口,迎接由曾礼爷带领的一行九人,分别是赵堤头:曾礼、广云、广合、洪昌;赵郭桥:怀胜;小赵家:继义、昌华;梁家庄:广军、怀锋。下午,在东玉坨村委会办公室,与广斌安排的族内四位长者交流叙谈,气氛热烈,情感真挚。有位老人还拿出了精心保存的民国二十三年版《赵堤头赵氏族谱》。该村赵氏家谱在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中损毁失传,而我族之谱历经八十余年保存如新,令人感到(?)。晚宴由广斌安排,酒逢本家,推杯换盏,互敬相祝,血浓于水。

东玉坨之行进一步印证了民国二十三年卷谱序言的记述:我始祖旺公于明朝初年由山后六州迁居东玉坨;一同迁来的为端公、队公、旺公兄弟三人;长兄端公定居东玉坨,二兄队公与本村何姓因土地纠纷被殴殒命,三弟我祖旺公迁居赵堤头。至于旺公三兄弟于明朝何年从山后何地迁出、自三兄弟再行上溯先祖之名讳、旺公于何时再迁赵堤头等行前思考的问题,并未获确切之答案,只能结合史料予以推定。

我始祖从山后向滦州“东吐玉坨(现滦南县黄坨镇东玉坨村)”迁移的时间当为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据《明史》记载,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之时,华北地区由于多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洪武四年,朱元璋强行把太行山北部长城之外五十多万“山后六州之民迁入北平”一带,包括相邻的永平府(今唐山地区)下属的滦州。这就是历史上的“山后六州移民”,我始祖旺公三兄弟当在其列。民国二十三年卷谱序言,关于旺公三兄弟于“永乐二年由山后六州播迁滦州”的记述,疑似采信了坊间传说,缺乏历史依据,或许把洪武四年“山后移民”与永乐二年“山西大槐树移民”混为了一谈。其实“山后六州移民”,要早于“永乐二年移民”三十三年。由于朱元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的“六州”地区,早已实行了移民“空边”政策,即建立无人区隔离带,到其儿子称帝的永乐二年,“山后”可以说已无民可移,旺公三兄弟不可能此时“播迁”。

我始祖从“山后六州”何处迁来有待考证。“陆州”的“陆”字,是“六”的繁写体。历史上的“山后陆州”,包括“云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州)、“应州”(今山西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归化州”(今河北宣化)、“保安州”(今河北涿鹿)。明朝之前,“六州”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四百多年,直到元朝灭亡才又回到中原怀抱,也就有了朱元璋把山后居民向山前迁移的举动。因此,所谓“山后六州”是六个州的统称,并非某一具体地名,始祖旺公兄弟迁之于“六州”的何州、再向上追溯先人的名讳,均无记载。民国二十三年卷谱序言,在“山后六州”字列旁,以批注的形式记有“赵廉庄”三字。此次东玉坨之行所访几位长者,也都知道我始祖从赵廉庄迁来之传说,但此说是否准确?赵廉庄位于何处?有待考证。

始祖旺公迁至赵堤头的时间应为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〇四年。朱元璋称帝后,分封儿孙做各地藩王。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削藩,剥夺藩王权利。据守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与朝廷军队激战了四年,即“靖南之役”,其主战场就在河北山东交界地区。期间人民惨遭杀掠,造成冀鲁接壤地域荒野千里,渺无人烟。朱棣称帝后,为填补人口空白,把太行山以西的百姓强行向东迁移,这就是历史上的永乐二年“山西大槐树下大移民”。此时,冀东地区受战争影响较小,经过30多年的稳定发展,人口得以繁衍。所以永乐二年在山西移民的同时,又从包括滦州在内的冀东地区,向南部迁移了一部分人口。海兴及相邻县市其他姓氏,也都有永乐二年由滦州迁出的史料记载,我始祖旺公也应该是这个时间由东玉坨迁移到了赵堤头。

以上所记,只是根据史书所载资料的推论,仅供有意于研究我家族历史人士参考,绝无斗胆妄断家族历史之意。

斗转星移,历时六百余年,先祖旺公的后代已分布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礼记·大传》)”家谱续修乃尊祖敬宗之行,收族严庙之为。惟望我族人经此次族谱续修,承先辈传统之德,践尊老爱幼之行,倡诗书传家之风,强内部凝聚之力,增宗庙荣耀之光,添家族名望之彩,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尽应有之力。

十 七世 广轩

2015年7月于华北油田(任丘

(张海波提供 药丽霞校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10102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