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毅龙

豫章十二坊之惜字炉
世人不识字,但惜千黄金。
仓颉鬼神秘,炎官天地心。
馨香如可挹,迹象杳难寻。
幸免泥涂辱,何辞灰炉沉。
–(清)黄爵滋《惜字炉》
(清)纪大奎《惜字炉记》云:“余同郡张君培原寓贾南昌,于市肆秽杂中废纸残字,见之怃然。先是南昌、奉新、高安、安义诸友十人咸有惜字之志,因与张君共议,协诸同志者捐金若干为惜字炉于蓼洲之大王庙。”

(清)纪大奎肖像
纪大奎(1756-1825),字向辰,号慎斋。抚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充四库馆誊录。五十年(1785),议叙知县,发山东署商河,会李文功等倡邪教,诱民为乱,讹言四起。大奎集县民谕以祸福,皆惊悟。邻郡惑者闻之,,亦相率解散。补丘县,历署昌乐、栖霞、福山、博平,民皆敬而亲之。父忧归。嘉庆中(1796-1820)复出,授四川什邡县。或谓什邡俗强梗,宜示以威,答曰:“无德可怀,徒以威示,何益?”擢合州知州,道光二年(1822)引疾归,年八十卒。祀合州名宦。绩学善古文辞,穷经专于《易》,旁及度数、侓吕之微。著有《双桂堂稿》《笔算便览》。

(清)纪大奎《双桂堂稿》书影
惜字炉即惜字塔,又称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地区多称为圣迹亭,四川称字库、文风塔、文峰塔,客家地区亦称敬字亭。与用于烧金银纸钱的金炉不同,惜字塔是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开篇诗云:
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
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开篇讲述的就是敬惜字纸的故事。宋时,王沂公之父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就拾起焚烧,便是落在粪秽中的,他都设法取将起来,用水洗净,或投之长流水中,或候烘晒干了,用火焚过。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一日,妻有娠将产,忽梦孔圣人来分付道:“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上帝,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果生一儿,因感梦中之语,就取名为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由此看来,人们敬惜字纸的目的还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以求科举功名,飞黄腾达。

(清)佚名《苍颉像》
纪大奎云:“(《淮南子》)苍颉始掣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上古黄帝时代神话中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的造字行为无异于揭穿了天地万物的秘密,如同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此时,天降下谷雨,并以文字提醒后人不忘耕种,这一天于是被定为“谷雨”。鬼在夜里哭泣,是因为再也不能愚弄主宰人类。自此,中华文明真正发端,此番亮相自然要惊天地而泣鬼神。凌濛初又作劝世诗云:
苍颉制字,爰有妙理。
三教圣人,无不用此。
眼观秽弃,颡当有泚。
三元科名,惜字而已。
一唾手事,何不拾取?

铅山县鹅湖书院惜字炉
南昌蓼洲大王庙即金龙四大王庙,始建于清初。纪大奎《双桂堂稿》刊刻于嘉庆十三年(1808),《惜字炉记》中关于在南昌建惜字炉的部分缺失,后李祖陶在《国朝文录续编》中得以补全。此时的大王庙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纪大奎云:“雇人日拾字于途。又为干篓分送各肆而以时拾之。”古时的南昌,每当夜幕降临,总会有些身背贴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手持铁火钳的人出现在大街小巷,把散落在街巷上的字纸钳入纸篓。最后走到惜字炉前,恭敬的把捡来的字纸倾入炉中进行焚烧,然后小心地将纸灰盛入锦囊,待到风和日丽之时,再把纸灰撒入赣江。

清代土地庙
惜字炉就是塔形炉,因要举火焚纸,所以都是砖石结构。惜字炉(塔)的造型有类于土地庙,除了大小规模不等,几乎是遍及城乡的存在。在南昌城内的府学、文庙、各大小书院中也必有惜字炉(塔)。清末南昌城内便有一条小巷叫“惜字炉巷”,在今南昌一中内。《江西省城地理白话教科书》载:“倘不出松柏巷,由刘家花园墙角往南直走,向西一曲,即是惜字炉巷,再向南走乃是罗家塘大厂。”
为纪念有惠政于江西的乾隆初期巡抚陈弘谋(字榕门),南昌命名了一条榕门路。陈弘谋所著《五种遗规》云:“劝惜字纸,使人检抬。不过在于通衢大道,若人家内焉能入室寻觅。且妇女惜字纸者少,任其委掷沟厕汗秽之处,更为可惜。莫若令检拾字纸之人,笼上写一‘收买废坏字纸’一帖,使愚夫愚妇知字纸可以卖钱,或少护惜,究竟所费无多,所收甚普。”
古代文盲比例高达百分之八九十,以钱换字纸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且会逐渐将“重文”的理念普及人心。雇佣拾捡字纸的工人既有纪大奎式的自费,亦有官费。(清)戴肇辰《义学章程》规定:“一义学一处,设立惜字纸炉一座。多备收字纸篓散给各村。僱工人一名,按日赴各村收字纸。除按月发工食钱外,收字纸一斛给赏钱一文。所有收字纸过秤后,即由塾师督令工人归炉焚化字纸,亦随时用罐装好,以便沉之于海。”这样的描述有类于现代的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幸免泥涂辱,何辞灰烬沉
焚烧字纸是将字化作青烟,直入苍穹,礼敬苍颉。不用则还,糟蹋字是会惹怒苍颉的。而曾经承载字的纸张“纸随字贵”,亦不能轻慢,洒向赣江也好,沉之于海也罢,总之要付诸清流,与清白为伴。
陈弘谋又有《惜字十八戒》,为“惜字”行为规定了十八不可。
1、卖旧书废纸与人 2、印封残册废卷
3、遗弃污秽中 4、脚下践踏
5、糊窗壁 6、覆瓿
7、裱画 8、拭几砚
9、擦垢秽 10、燃灯夜照
11、点火吃烟 12、刀剪裁破
13、因怒扯碎 14、以书籍作枕
15、与妇女夹针线 16、嚼烂吐地
17、塞墙壁孔内 18、烧灰仍弃地
至今读来仍有借鉴意义。(清)蒋伊在《蒋氏家训》中专设有“敬惜字纸”的条规,“糊窗裹物不得用有字纸张,童仆有善体此意者亟奖励之”,可为《惜字十八戒》的注脚。
陈弘谋凭着多年的为政经验,又将“惜字”之境上升到了更高层面,其《广惜字真诠》云:
下笔有关人性命者,此字当惜;
下笔有关人名节者,此字当惜;
下笔有关人功名者,此字当惜;
下笔属人闺阃阴事、及离婚字者,此字当惜;
下笔离间骨肉者,此字当惜;
下笔谋人自肥、倾人自活者,此字当惜;
下笔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当惜;
下笔挟私怀隙、故卖直道、毁人成谋者,此字当惜;
下笔唆人构怨、代人架词者,此字当惜;
下笔恣意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当惜;
下笔喜作淫词艳曲、兼以诗札讥诮他人者,此字当惜;
下笔剌人忌讳、令终身饮恨者,此字当惜。
陈弘谋这十二处“此字当惜”体现了这位经世致用之才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和对“惜字”的深邃思考。

安义县石鼻镇惜字塔 同治十三年(1874)建
1961年朱德在时任江西省长邵式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安义、新建二县考查。朱德对劭式平说,1930年8月2日他率红一军团撤围时,便是从西山万家山出发,经古商道前往安义的。陪同人员李厚生等人果然发现了这条荆棘丛生的古商道,而在古商道旁边,竟然就有上图的惜字塔,算是当年革命历史的见证者。
喜欢读书的犹太人也有与“敬惜字纸”习俗相似的传统。在犹太人的教堂里专门设有一个存放废弃书籍的地方,废旧书刊、凌乱手稿从不乱扔,这个地方被称做“书冢”。在犹太人家庭里,母亲会把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感觉书是甜的,希望孩子从小爱上书籍、爱上阅读。
(清)李渔《闲情偶寄》云:“文章所忌者,开口骂题。便说几句闲文,才归正传,亦未尝不可,胡遽惜字如金,而作此卤莽灭裂之状也!”本文冗长,未能领会古人“惜字如金”的精髓,就此罢笔。
注:标题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开篇诗。本文部分内容参照黎传绪先生所作《老南昌记忆》。

螺青点出暮山色,石绿染成春浦潮
后记:豫章十二坊为历代南昌文士故居,鸿儒荟萃之地,惜字之情,莫于此甚。斗酒赋诗、提笔挥毫之余,自不免“废画(字)三千”,此等金箔玉屑,岂可等闲处置。定将虔心付火,化作青烟,直送苍颉。余烬播撒赣江,奔流入海。惜字炉(塔)的造型虽类似于土地庙,内涵却大相径庭。其题额以石绿渲染,文气扑面,观者不可不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