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摘要:

黄帝时代就是鸿蒙的时代,是以来自大西北姬(渭)水之滨的黄帝部落与出自陕南姜水流域烈(历、丽)山赤帝神农部落、与受赤帝之命占据少昊空桑之地的蚩尤部落“用师相济”⑴的时代。这是个地域性小部落整合为区域性联合部落的时代的时代,联合的形式是通过战争掠夺和血缘联姻来实现的。在部落内部,也存在围绕部落首领“帝”,亦即“蒂”结人的传承与罢黜、继承与扬弃的斗争。三苗,正是诞生于这一历史潮流中的许多个不同族裔的统称,本文是从文献、实证和历史逻辑角度探讨上古三苗历史的文章。

关键词:彭,鼓,三苗,鲧,崇山

上篇 鸿蒙沅茫,揭以崇山

有记载最早的三苗人出自秦岭北麓、北邻姬水南依终南山的称之为“钟”和“鼓”的部落⑵。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善于制作使用鞞鼓、铜鼓和铜锣,以军鼓、錞于为军队号令、以锣鼓为礼乐、以擅长占卜预测为能事的部落,后人称他们为“筮彭”人。(见图一至图五,中国最早的陶、铜鼓。存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咸宁市博物馆)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一)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二)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三)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四)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五)

据《山海经》里的描述,彭人的始祖即活了800岁的彭祖铿。在早期的文字中,“鼓”“彭”为同一个字。彭人们长期担任黄帝及其族裔的顾问和参谋幕僚,也承担着冶炼铜钟铜鼓等礼器与天皇伏羲氏沟通的神圣任务。由于铸钟和祭祀的地方叫“钟山”“钟鼓之山”,所以彭人也称为钟山之子。钟山邻近黄帝族裔生活的姬水之畔轩辕之邱昆仑山,生活在那里的彭人因为与九黎部落的祖先“钦”在昆仑之阳攻杀了黄帝之子“葆江”(祖江),而遭到黄帝族裔的殛杀,黄帝不仅剥夺鼓人对龙的崇拜,而且将其族神改为“鵕”以示惩罚。在此情形下,钟人和彭人分别被迫东迁,大部分钟人迁往丹水上游的大山之中湖北竹山、房县,避居于汉江中游的宜城、下游的武汉后进入长江上游的清江流域和长江下游的濠州,成为钟离人或成为为早期的苗人。现贵州贵阳、都匀、南笼、永宁的仲家人“补笼苗”“卡尤苗”和“青仲苗”均疑即钟离人后裔。其它的巫彭、锣(罗、庐)人除追随黄帝东下黄河到河北涿鹿、山东徐州据以为彭人之城⑶外,也与钟人们一样南下江汉荆穰流域。这是最早的三苗。

在此过程中,黄帝族裔也沿渭水、黄河东下扩张,开始问鼎中原。在二山相对的熊耳龙门山,黄帝被人们称为地皇轩辕有熊氏,联合了势力同样强大的楚地荆马山人皇赤帝神农氏族后、才殂杀了来自羊水(扬子之水)、在东南沿海有战神之称的蚩尤于青邱涿鹿之野⑷,蚩尤余族南逃长江下游以镇江丹阳为中心的句吴地带后历江、淮而上或入大越,成为攸、尤、由、猺——瑶人的主要来源。黄帝少昊金天氏的势力开始进入黄河下游的山东北部穷桑一带,(见图六,“禹河故道”,资料来源腾迅新闻网)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六)

一时黄帝的威望和感召力传遍东部神州。而镇守在洛南江淮地区的黄帝遗部江氏,则受周围部落以鸟为图腾的影响,也入乡随俗地将“江+鸟=鸿”作为自己新的族名,被人们号称为帝鸿氏。帝鸿氏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混沌。混沌虽为黄帝重孙伯益之后,也在西出潼关的造山、出江中立过汗马功劳⑸,但是彼时黄帝部落的发展重心已经倾向于黄河东向渤海、黄海流域,顾不上南方的遗族们。假以时日,被视作南蛮的浑沌、单(于)、浑(荤粥)、焦、茅(毛)等原黄帝在南方的遗部,逐渐被东去北上的族人们视为异类,目之为不受待见的远邻四裔,地处江汉之浒的江夏帝鸿氏与古云梦泽(巴别之邱湖)北陂的随州安陆浑陆人走得更近,根据这个特征和他们的地域特点,他们就被视为黄帝的不肖子浑(敦)沌,留连在云梦泽腹地武汉市汉阳区的沌阳、沌口一带。春秋早期就受楚国的挤兑,从荆州江陵北迁淮河上游的河南正阳成为古江国⑹。这是江人浑沌被视为“四凶”之一的浑(敦)沌的背后原因——被强族侵略、污名化是胜利者的一惯手法。后世不解上古部落兼并背后的残酷逻辑,只好也笼统地称江人帝鸿氏浑沌为三苗。

传说中的缙云是黄帝是所设置之官职。按《说文》的解释,缙云的本意是赤缯的意思⑺,缘于曾经辅助黄帝征战天下,与吕人有吕梁一样缙云氏起初应该主要活动在山西的晋中大地上。主要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铜等矿产资源为黄帝从事炼丹、造鼎的工作。或许高能耗的工作性质,或许是缙云氏喜爱生吃人的习俗传闻,总之最终为黄帝部落所不容。相传黄帝还担心大家印象不深刻,不仅将缙云氏赶往与山十日土著部落争斗更激烈的东南沿海前线,还将缙云氏刻画成劲敌蚩尤的样子铸在铜鼎上檄传天下各部落以闻,这就是今天我们在许多出土金器上见到饕餮形象。见图七。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七)

饕餮的罪名不少:“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它不仅是三苗,而且还是包括三苗在内的“四凶”之一。

从时间序列来看,“四凶”另外一凶的穷奇却很不寻常。穷奇又叫穷其、穷蝉,甚至楚人直接称之为俦杌并堂而皇之写入自己的国史《楚史俦杌》的文献中。以致有人认为俦杌就是鲧⑻——它是少昊金天氏帝颛顼桀骜不驯的裔子。它生活的时期大约属于黄帝重孙帝喾高莘氏与共工氏争长的时期。共工氏康回为蚩尤余脉,在少昊颛顼父子从高阳阳翟来到穷桑之前已经在这黄河下游黄泛区的盐碱苦寒之地耕耘多年,长于治水,根基很深。以致“帝喾命重、黎诛共工不尽”,再加上穷奇品行不堪,净为大伙添堵,最终酿成共工采取鱼死网破怒触不周山的办法让“地倾东南”“以薄空桑”,触发了史前黄河龙门山以下流域“共工之水”亦即洪水——泛滥的严重后果。从名字上看可能穷其出生于太原箕山一带,为箕山旧族已、纪、其、杞人的共同先祖,与昆吾人的先祖许由⑼在一起。在帝尧末帝舜初为期9年之久的洪水暴发之前,帝颛顼沿袭黄帝有熊氏娶嫘祖的传统,返娶了西蜀狄女,故有穷奇,也就是穷其。帝颛顼赶走共人后才来到环渤海的穷桑之地,为了属地化甚至一度将对葬祀先祖的嵩岳太室、少室之神的崇拜习俗转化到对东方羽人崇拜习俗。因此就有了“颛顼不治冢,唯尚穷蝉”的传说。穷奇离开高阳浒昌的昆吾人,跟随父亲颛顼来到穷桑地区后,环境改变了,穷奇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根据穷桑之地知了多的特点,穷奇此时称作穷蝉。蝉,在当时琅琊山⑽遗族人眼里,就是一副鸟、羽人之神的化身。(见图八、图九,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物出土文物”)。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八)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九)

将蝉视作神并附加在穷其身上,成为了当地羽人的崇拜习俗。由于年代久远,其过程已不可知,但显然在经历从其、奇到蝉的嬗变过程中,黄帝少昊颛顼帅部落在东夷蚩尤领地穷桑站住了脚根,也有了“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羽)民⑾是生百鸟”的传奇。“羽民生百鸟”这句话实在是石破天惊!我们知道在中华民族上古部落中,实行鸟崇拜的部族仅就使用面而言是排在龙、虎、狗、鸡崇拜之前的,作为部落与部落的族源差异,再没有比其所祀之神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如果少昊氏金水之子羽民确实是天下这些崇鸟部落的祖族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夷岛卉服”的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和夏人是不是拥有共同的根脉?穷蝉或者说鲧因治水不力被尧殛杀后,拥戴穷蝉的羽人也被迫回迁故土封地崇山,成为了又一个冠之以南蛮名称的三苗。

崇山和丹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成强秦和大楚争夺前沿地带,战事频乃,生存环境恶化,于是上述三苗们沿汉江南寻外迁荆襄。这些苗民商洛山阳、丹阳经南阳荆门荆州当阳、鼎城和随束、竟陵、监利、岳州、湘州迤逦南来,声势浩大,成为了吴起口中的“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的真实注脚。

其实我们近年通过在上述苗人迁徙的区域不断出土的各类文物,以及当今苗族纺织物图案所表达的图案内涵,已经可以窥见苗民的基本来历及主要迁徙信息和信仰图腾。例如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第八章》所推演的“洛书符形”“天极”(蚩尤像)就广泛地存在黔东、湘西苗族的“西兰卡普”中。见下图十、图十一、图十二。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十)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十一)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十二)

还有湖北省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虎座鸟架鼓”的造型就反映出楚国鼓人心目中的祖先其实就是少昊金天氏穷其部落,就是羽蒙,就是羽民羽人,为天下鸟族之根。见图十三。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十三)

这是鼓人祭祀祖先的一个礼器:立于虎背之上的左右二鸟共同背负着一面木鼓。鸟首和虎头各向一方,口喙偾张,皆作拱卫状。其造型奇瑰夸张传神。形象地表达出在鼓的统领下,二鸟立于虎背,二虎脚踏虬蛇,示凤鸟最大,庸虎次之,修蛇垫底的楚苗人社会阶层状况或向往。至于反映春秋时期苗民从羽人-鸟人的传承关系,则下图更为形象直白:

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云南苗族姓氏有哪些名人。

(图十四)

地位最高的有喙的鸟(羽)人立于凤鸟之首,凤鸟足踏在螭虎之脊,而螭虎则坐拥修蛇。将春秋时期楚人的社会阶层或者说将苗人的向往揭示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穷其(蝉)作为一个成功实现了东西二大部落溶合的传奇人物代表无疑是成功的,其影响力不仅仅存在于楚人和苗民中,也存在于当时“望夷”⑿之外的正宗夷人中,在“彝族的创世神话:人类始祖乔姆石奇在洪水中乘木舟得救,迎娶天上仙女,生下三个儿子:‘老大说倮倮话,是倮倮的祖先;老二说番语,是西番的祖先;老三说汉语,是汉人的祖先’”⒀的传说中,夷(彝)语人类始祖叫做“乔姆石奇”的读音已经非常类似于汉语“穷氏奇”的读音。

但是穷其从祖上拜龙转变为在东部崇鸟,在原中原旧族来看显然是离经叛道的,总为旧势力所不齿,定为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不容,因此穷奇被人们当作不肖子也极其可能的。

关于三苗的提法,最早始于《左传》。由于左氏未作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挖掘分析,其说显然机械片面。因之得不到后世史家一致认同。事实上在南方号称苗民的来源在上古传说时代已经不止三支,并且随着后世朝代的更替,不断有灭国、失族及至逋逃之薮陆续成为“南蛮”,三只是大而化之的说,本文为论述方便循例沿袭该说,但在认证分析中并不会囿于该范围。

现在从逻辑上厘清了上古三苗主要来源于南阳以南的是帝鸿氏浑(敦)沌,放逐在大越地区缙云县仙居山的是缙云氏饕餮,在鲁北穷桑地区的是少昊金天氏穷奇,外加一个可能与穷奇是同一人的帝颛顼高阳的不肖子俦杌(鲧)。

有鉴于少昊帝喾晚年后九黎乱德的教训,也可能是为了加强对西北故国通道的控制,满足“西望昆仑之思”的愿望,帝颛顼封鲧为丹水北隅至伏牛山一带的崇山为伯以拱北方。鲧也发挥自己善于“作城”的特长,率领本部落的族人们进入封地崇山。鲧的这种行为自然招致了早期居住在山西太原,后来南迁到河东平阳的陶唐帝尧首先打击:尧不仅在崇山旁的丹水之浦清除了以彭、庐、髳人为代表的“三苗之君”,还命令赤帝裔的祝融攻入崇山(所谓“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禽杀鲧于“羽人之郊”,也就是与共工缠斗至此的苗裔穷蝉部落旁。按《山海经.中山经》的说法,穷蝉人瘗鲧于“黄帝之密都”的“青要之山……南望单渚,鲧所化,罗(人)司之”。显然,这种观点认为鲧被殛于其封地崇山。 另一种观点是《左传.俦杌》和《寻源.四一》的观点,认为俦杌其实就是鲧,“不待帝命,窃帝息壤”就是他的最大过错,因此被帝尧以治水的名义,将鲧从其地处豫西的伏牛山崇地部落中“调虎离山”出来,然后命臣服的赤帝裔祝融氏诛于东海羽人之山——羽山。今天,很多人相信羽山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山东东海市西北沂水下游。不错,这个羽山很可能是崇伯鲧部落羽人的故居地,在那里对鲧下手确实对鲧的臣民很有镇慑力和杀伤力。羽山以南地近苏北具(句)区之地,是为句吴渊薮,从对鲧“付之以吴刀”的行凶过程来看,吴人的先祖是参与了这个过程的。从鲧“坼背而生禹”的神话传说中,似乎透漏出鲧迎刃挡凶,掩护大禹回奔熊耳山或崇地以图东山再起的信息。对于这一历史公案,后世不断有人为鲧鸣不平,从屈原以鲧自况,到吕不韦记载鲧对尧“失论”的斥责,折射出“尧使鲧治洪水,不能其任,遂诛鲧于涂山”没准真的是一场尧对鲧的政治迫害,这是后话。

陶唐帝尧部落乘胜追击,将旧浒高阳之邱周围的悉凿齿,濮阳附近的九黎、风伯,东郡山的十日、雨师,微山湖的已蛇等部落一一扫荡、赶跑。最后将獾兜(头)部落迁入鲧的封地崇山,成为新的三苗。为防止跑得更僻远的彭、庐以及原崇山鲧伯庸国人等老三苗们又窜回中州惹事生非,帝尧以旧“三苗乱德,民神杂扰”为由让东郡的舜重华和不安分的九黎部横亘在天皇伏羲族裔太昊氏与地皇轩辕族裔高阳氏之间,以羁糜和阻断他们之间的联系,防止他们联合在一起。到“尧之末,洪水九年”“本无立锥之地”“避丹邾于会稽上虞”的帝舜终于等到了“尧杀长子”使“后稷放帝朱(丹邾)于丹水”(邓州内乡西南一百三十里)的机会上位成功。帝舜也不失时宜地将丹水上游伏牛山一带崇山的前述旧三苗填充进失败的尧子丹邾部落新三苗。这时的华夏大河之南的崇山丹水之域,亦即《山海经》中的“讙朱国”,俨然成为炎、黄、蚩三族对中原角逐失败者的流放之地。

尧末舜初长达9年的“洪水涛天”局面,令治理黄河水成为了第一要务,顾颉刚在《考信录》中引用清人胡渭的话说“盖自大伾以东,古兖、青、徐、扬四州之域,皆为其纵横糜烂之区”。所以定都退居于山西平阳一带的有虞帝舜任命禹继任为新的崇伯,组织族人一起治理水患。也顾不上对崇地苗民的围追堵截。在这一时期,已经有苗民开始经荆门南下洞庭湖“浮于南海”成为“南蛮”。是故西汉杨雄评价说:“大舜南面无为,而衽席平。还阶级之闲,三苗以怀”,说得帝舜像非常有情怀的样子。如果按照《路史.余论》所引《吕梁碑》的说法:“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成立,原来帝舜的祖上正是颛顼不肖子三苗之一的穷奇,而穷奇与鲧都是颛顼之子,是为亲兄弟。从这一层关系上讲,应该不存在鲧因治水不力被帝舜所殛的逻辑。因此,可以认为殛鲧之事发生在帝尧时期,而大禹凿龙门山逐河治水,恢复穷桑,形成九州岛的故事则发生在帝舜时期。战国人在《禹贡》中将地处山东北部穷桑的“禹之九州(岛)”推衍为天下九州之划分,反映了彼时水退人进,后稷指导人们耕种,万物复苏的兴旺景象。

后稷也是帝舜的儿子,在传说中后稷是个很厉害的人,是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许多农业器具的发明者,包括制作陶器。可能是大禹和后稷分别在治水和农耕方面分别取得了成功,声誉鹊起功高震主的因素,稷和禹却都受到帝舜嫡子商均的排挤。浙江会稽地区本是帝舜避丹邾的潜龙之地,那里不仅有被羿射杀十日剩下的一日余部,还有商均从虢州三门峡带来的盟族故部僬侥茅(毛)人,叟瞒长人防风氏(殷为汪茫氏,战国时北遁中山国为长狄,公元前295年灭于赵)、冉(丹、蜒)几人,也有琅琊遗族黄帝罪臣缙云孑遗。后稷得势后将江南的商均余部沿长江逆流而上驱赶到湘中舜子象的封地八桂大地,一部分成为闽越武夷蛮。分布于九江彭蠡与湖南洞庭湖之间的为苗人,处在二广闽越的为骆越、交趾人。至于大禹,从治水开始本身就是势单力薄的“禹无十户之聚”的小部落, 在后稷与商均的斗争中,情知不敌,只好先跑到翟山之南(现禹州鸿畅镇三封山)的阳翟“以避商均”,看看还是不行,只好继续逃往山西平阳黄帝旧族之地以求庇护。最后在山西吕梁山钜族、四岳之一的太岳申、吕人和太原箕山之裔昆吾人帮助下,通过与瑶人涂山娇的联姻方式重新打回了山东和江南。倒是后稷对商均及其“三苗”族人不依不饶,将商均沿长江逆流而上撵到湖南的有卑国茶陵、九疑山一带团团围住,形成今天瑶族环伺的局面,也由此开启了后稷族裔猺人(犹、攸、由、蚴、猷、祐等)从山东黄河之滨南下江淮、江南奄有中国南方半壁河山的先河。这时的早期三苗旧族,已递次从崇山、丹江流域西进汉江上游的陕西山阳、湖北郧阳竹山(庸)、房县一带的大山中南下洞庭变成“魑魅”。崇山和丹水进驻了商均及其盟族之苗,成为“四裔”。

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原始部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大禹在黄河中下游治水的成功,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让位于原始部落之间争夺资源和优良地利条件追求部落壮大发展的矛盾。在中原黄河流域黄土冲刷层土地上不断进行着的改朝换代进程中,既有层出不穷的新生力量登场,也时有失败者从竞争舞台上迭次离场“被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王莽“限田禁奴婢”)。豫西伏牛山脉至丹水上游的崇山峻岭,地近黄河进入中原的转折处,北濒冢遂、太行,南通汉江,东邻舞(吾)浒宛邱,西近巴羌,从帝尧时期一直到春秋战国楚国强大,一直就是主要安置失国故族先苗的地方。忽略北逃为狄的中山人和西迁三危的西戎、熏粥之苗,伏匿于丹、崇地区的地皇之苗裔已被历史的烟海淹没得太久,以致上古黄帝世系已经残断无法信读。

大禹时期除回避商均奔山西大夏的阶段可能与苗人产生过节外,没有其它证据和逻辑表明忙于沿黄河治水和赶往江南大越地区聚会的大禹征伐过西部的三苗。相反在当时称作衡山的会稽山,大禹在梦中能够得到当地土著“叀夷”的治水指点,也折射出大禹的明德形象不会峙强凌弱去挑战自己的天皇黄帝之子民。战国苏秦在《上说秦惠王》也仅仅提到“尧伐獾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相信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

有夏一代,受蚩尤淫刑的遗留影响,天下苗民不得安居乐业。所以夏代末君桀,也开始遏绝苗民。

殷末周初,因崇侯虎谮西伯姬昌被邻近的周人首先收拾失国,周人东扩至山阳、丹阳,山阳被周人设立为丰邑,是故周人歌颂文王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绩,功也。周人在长安西南三十里设墉城,祭自己的祖先姜嫄。崇人余脉迁入兖州坨城。殷代末君纣,遏绝苗民。所以武王伐纣,地处周人西南崇山中诸夷(苗)的庸、蜀、羌、髳、微(郿子,宋人先祖)、卢、彭、濮人纷纷参与。却唯独没有崇侯虎部落的崇国人参与。姜太公封齐,镇于琅琊,也将一部分“不服周”的东夷苗裔南迁加入楚地苗瞒的范畴。周朝立国后,不仅周天子直接派方叔虎扫荡徐、淮、蛮荆,还让山西沂州承县与缙云氏为邻的姒姓夏禹遗国曾人,在“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括率领下镇守东楚随地,与楚成王一起执行“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的政策,不断地打击、兼并周边的小方国和部落。在此情形下苗人族裔完全离开丹水流域的南阳穰邑进而南下荆门,经江陵进入常德武陵山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却依然苗、濮重重。因此,秦汉之际的苗人已经进入武陵山区、云贵高原这些所谓的“五溪蛮”檄外之地, 此后历代尚有楚庄蹻定黔中、马伏波征五溪、梁太常潘睿征樊由、宋太祖平荆湖除猺人等中原封建王朝对苗民的战争,在将苗疆继续压缩的同时,也在邻近苗域的地带迁徙了大量中原旧族,以形成藩离,这些苗疆附近的中原旧族时间长了,也慢慢潜移默化地苗化了起来变成了“生苗”,从而基本形成当今泛苗的地域分布状态。在这重意义上,生活在洞庭湖以南秦汉以后的苗民,已经从上古传说中从中原边缘化的先帝苗裔,变成混合了众不同族裔的种族。当然,这些隐遁于八桂大地和湘中雪峰山、武陵山中的古民族也因此更少地受到历代战乱的冲击和同化,也最大程度地保存了中华民族上古旧族的文化血脉薪火,使我们结合典籍记录依然可以从他们的姓氏和生活习俗中能够依稀窥见先祖的遗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中原遗族族源的探寻,或可以弥补轩辕黄帝、赤(炎)帝和蚩尤等族裔上古传说中所缺失的环节,为中华民族探源事业建立更全面更客观的基础。

下篇 史海苗迹

苗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加上苗人成份的多样化,已经淡化和混淆了他们对祖源及祖望地的回忆,大多数人甚至望文生义地以为在历史上还真的存在着一个号称苗族的古老族裔,在这个出发点上寻找祖源,已经是缘木求鱼。据鸟居龙藏[日]写于上世纪初的《苗族调查报告》,仅分布在贵州的苗族人中就有着罗、宋、龙、蔡、钟、曾、邓、焦侥等不少汉人姓氏,另外还有以族裔冠名囊括在苗名义下的倮、僰、峒(僮)、瑶、冉(举)等遗族。他们的风俗、饮食、起居、语言各不相同,仅从服饰、居所、图腾、自谓来划分,就已达82种苗人之多,如果再算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和湘、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号称为苗人(生苗)的吴、龙、廖、施、麻、符、向、张等姓氏及仡佬苗族。苗人的种类,数量则更为庞大。在这么庞大的族裔范围里试图探寻他们名义上的苗族来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幸而历朝史官制度和文人著作的习惯,倒为今人保存了一些接近历史真相背后的影子,让我们得以粗略地窥豹上古时期苗人的状态。兹引用如下供大家参考剖析:

一.地望类:

郎蔚之《隋州郡县图志.九》:缙云郡古缙云之墟也,秦为会稽郡,汉初为东瓯地……晋分为永嘉郡。

刘徵之《永初山川记.二》:永康县缙云堂,黄帝炼丹处。昆吾在安邑,后迁许昌。

《两浙金石志.卷二.唐十六》:“黄帝初宇,李阳冰、丹阳葛蒙勒石”。在缙云县。

盛弘之《荆州记.二十八》:零陵县上古有夸父冢(《御览》)。

《括地志.卷上七》:三危山有峰故曰三危,俗亦云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

王隐《晋地道记.六》:三危山在陇西,三苗所处。

《汉书?扬雄传》:《河东赋》并序“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登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

《四方令.唐风谱》: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昔尧之末,洪水九年,下民其咨万国,不粒于时,杀礼以救,难厄其流,乃被于今……。

《山海经?大荒南经注》: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 瞻彼上天,一明一晦,乃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

《山海经.第五.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

《四方令.魏风谱》:魏都,虞舜夏禹所都之地,在禹立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

魏王泰《括地志.上七》: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雷泽县本汉郕阳县,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竹书》云,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魏王泰《括地志.上三十七》:安邑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十五里,本夏之都。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州,高辛氏子实沈居之,西近河。

《大魏诸州记.二》: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功尚存。

《史记索隐》:茅山本名苗山,一名覆釜,禹会诸侯计功,故曰会稽。

魏王泰《括地志.下三》:会稽山一名衡山,在越州会稽县东南十二里。

《太康地记.八》:上虞,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殷商之时,尤人在今山东定陶一带建立了与自己称谓相同的“国”――攸。

盛弘之《荆州记.七》:沅陵县居西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是盘瓠子孙狗种也。二乡在武溪之北。

盛弘之《荆州记.六》:樊城西北有鄾城,即春秋所称鄾子之国也。光武云宛最强,鄾次之。西北十余里邓侯吾离国,为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邓迁枝江又迁汩罗。

《襄阳府志.卷之五.古迹》:《柤中襄阳记》曰,柤中魏时夷王梅敷兄弟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鄢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详载《记事》),谷城南有洞庭庙。

二.分析类:

《五溪蛮图志.第三集五溪诗文.八辨》:罗泌《盘瓠辨》“然则所谓盘瓠者非欤?曰:非也!予稽夏后氏之书知之也。按四夷皆帝王苗裔,因不齿于中国。故甘暴弃耳”。

三.描述类:

司马相如《大人赋》: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西望昆仑之轧恍荒忽兮,直径驰乎三危。

苏秦《上书说秦惠王》: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八子,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耒、耜、铫、耨等农具也)。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大比(别)、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盛弘之荆州记.十三》:《崇山书》云,放獾兜于崇山。

《吕氏春秋.君守》:昆吾作陶,夏鲧作城。

《屈骚指掌.惜诵》:鲧功用而不就。

《竹书记年》:(尧)使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吕氏春秋.如类篇》: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汉学堂丛书辑.六韬》: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

杨雄《十二州箴.益州箴》:帝有桀纣,湎沈颇僻,遏绝苗民,灭夏殷绩。

《楚辞》:《愍命》“三苗之徒以逐兮,伊皋之伦以充庐”。

《汉书?楚元王交附传》:刘向《条灾异封事》“昔者鲧、共工、驩兜与舜、禹杂处尧朝……”

《华阳志.卷四.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

《山海经.第九.海外东经》:十日,帝俊之子也。

《竹书注释》:舜命禹征三苗,禹征三年未果,放弃。

盛弘之《荆州记.十四》:衡山禹梦叀夷。

朱熹《诗集传.卷十六.大雅.皇矣》:(西伯)以伐崇庸。“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朱子注:镐京,武王所营,在丰水东,去丰邑二十五里,丰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绩,功也。

魏王泰《括地志.上二十》:国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庐国也,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陇右岷洮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卢、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州、泸州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帝王部.创业》: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髳、微在巴蜀;纟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纟卢一作卢),称尔戈(称举也)。

魏王泰《括地志.下八》:房州竹山县本汉上庸县,昔武王伐纣庸蛮在焉。

梁载言《十道志.上十七》:武陵郡属荆州,即今州,即武陵郡零阳县地。吴分武陵西部立天门郡。朗州武陵郡,禹贡荆州之城,春秋及战国时属秦为黔中郡,汉高祖五年更名武陵郡,梁湘东王于荆州割武陵郡置武州,陈天喜元年分武陵地立沅陵郡,隋又改武州为辰州,又改为嵩州,又改为朗州。

梁载言《十道志.下八》:故老云,楚文王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源等五溪国一溪之长,故号五溪。

《屈骚指掌.抽思》:彽徊夷犹,宿北姑(固)兮。

《北狄族与中山国.第二章春秋时期的北狄族》:长狄,又名鄋瞒,史称汪芒氏,亦曰防风氏,《鲁语》作“大人”、《山海经》作“大人之国”。

杨雄《十二州箴.徐州箴》:降天任姜,镇于琅琊,姜氏绝苗,田氏攸都。

《汉书?沟洫志》:《言治河》“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水猥,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虽时易处,犹不能离此。上古难识,近察秦汉以来,河决曹、卫之域,其南北不过百八十里者,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舍而已”。

朱熹《诗集传.卷十.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元和姓纂.卷九》: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贾耽《郡国县道记》:卢氏,西虢之别称也。

《襄公二十六年传》:齐乌余以廪丘奔晋。故城在濮之雷首北。

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叙》: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自彼徂召,宅此汝濒。

盛弘之《荆州记.九》:无阳乌浒万家阳(《环宇记》引作 “舞阳有詹辰、新丰二县乌浒万余家”)

《封李广利为海西侯诏》:(太初四年)贰师将军广利征讨厥罪,伐胜大宛。

《后汉.伏湛传》:梁太常潘睿征樊由,平五溪还。

袁宏《后汉纪.二十》:《禀穷弱葬枯骸诏》(二年庚辰)“九江、广陵二郡,数离寇害,残夷最甚”。

梁伍安贫《酉阳杂俎.常德府部.五十》:人气和柔。多淳孝,少宦情。常弹五弦之琴,以黄老自乐,有虞夏之遗风。后汉梁松自义陵郡移居张若城,今州东张若城是也。

《道州风俗记》:别有山猺、白蛮、猓人三种类,与百姓异名,亲俗各别,书曰岛夷卉服是也。

宋郑伸《桂阳图经.二十七》:岗猺斑斓,其衣侏离,其言称盘王子孙。

宋胡介《常德图经.三十五》:故刘禹锡诗云,汉家都尉始征蛮,食血于今配此山。

宋田渭《辰州风土记.三十九》:皇朝太祖平荆湖,除猺人,秦在雄为辰州刺史,蛮夷悉皆向化。大抵辰当沅靖诸蛮咽喉出没之地,内可控诸蛮而外为武陵障蔽诸蛮。乌速近沅陵、浦口,据辰溪、溆浦往来之路。

《黔宗宋史》:宋于黔为大姓,来黔最久,散处黔腹各部,其面积视它姓较广。

宋姓自微子启开始,封德食邑在商丘(河南归德府),国号宋,后世遂以国为姓,……而亡国时,被俘之公族由荆楚远涉南中,与苗同化,有的散伏于河北、山陕之间,后裔也陆续来到贵州和长江以南各地。

注释引用书目及主要内容:

⑴《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史记》曰:黄帝姓公孙氏,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代神农氏。诸侯有不从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海,登桓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江,登熊相;北逐獯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常。行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上。《轩辕黄帝传》: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生轩辕于寿丘。……长于姬水。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以土德王,曰黄帝。《初学记.九》《路史?后纪.四》:蚩(水)〔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史记志疑》:考《逸周书》尝麦解“赤帝命蚩尤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攻逐帝于涿鹿,黄帝乃执蚩尤杀之”。故《路史.后记》云:“蚩尤姜姓,炎帝之裔,逐帝自立,僭号炎帝”。

⑵《山海经.西次三经》: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其子曰鼓,此亦神名,名之为锺山之子耳。其类皆见《归藏·启筮》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鹁音邳杀葆江于昆仑之阳,葆或作祖。帝乃戮之锺山之东曰瑤崖,音遥崖,钦鹁化为大鹗,鹗,雕属也。《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疍)是始为钟,为乐风。

汉班固有《终南山赋》:彭祖宅以蝉蜕……

《顾野王舆地志.四》: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

⑷《大魏诸州记.四》: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⑸《荣氏遁甲开山图》:天皇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有巨灵者,偏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时生混沌。能造山川,出江河,五龙见教。天皇被迹,望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地皇兴于龙门熊耳山。人皇起于刑马山。《始学篇》: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度为九州,各居一方,因是而区别。(荣氏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荆马山,身九色。)

⑹《元和姓纂.卷一》:江,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另见《厚重天中.少昊都邑江国史考》。

⑺(黄帝)以景云之庆、瑞云之祥,即以云纪官,官以云为名。故有缙云之官。于是设官分职,以云命官:春为青云官,夏为缙云官,秋为白云官,冬为黑云官。

⑻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帝王部.创业》: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谓共工氏也,其行穷而好奇)。《御览.九百十四》:《文选?鹦鹉赋注》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俦杌(俦杌顽凶无俦匹之貌谓鲧也)。

⑼《大魏诸州记.七》:许由冢在太原箕山。

⑽《顾野王舆地志.四》:嵎山,盖古防风氏之都也。《荣氏遁甲开山图》:石楼山在琅邪,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⑾《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⑿指楚国三皇之夷裔。见唐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项君》:“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任赵高以当轴,弃蒙恬而齿剑,沙丘拚祸于前,望夷覆灭于后,七庙毁圯,万姓屠原,鸟思静于飞尘,鱼岂安于沸水?”又《初学记.卷第六.泾水第九》“《史记》曰:秦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杀之。卜泾水为祟,二世乃斋望夷宫,欲祀泾”。

⒀《庄学本与林耀华凉山彝族调查之比较研究

作者:夏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10102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haoming.com/1684.html